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xu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WHO的定义,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与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足溃疡,可累及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以足溃疡最常见,严重者需要截肢。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知足底压力升高是足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足底压力升高作为足溃疡的预测因子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大量临床观察证实,两者相关性高达70﹪~90﹪<(9)>。所以检测糖尿病人的足底压力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具有临床意义。 足底压力(Plantar PressLlre)指单位面积的足底和地面之间的总体相互垂直作用力。检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足、筛查发现其高危人群、判断足病的病因及其严重程度,为早期干预及指导治疗提供证据。发达国家在糖尿病足压力检测和指导临床治疗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我国近年才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 本研究采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足底压检测分析系统(德国Novel公司的Emed-AT和Novel win Software分析软件),检测大样本的糖尿病患者足部压力,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足底压力参数值范围和分布情况及与年龄、性别、体重、体重指数、胼胝、穿鞋习惯、周围神经病变等因素的关系,为进一步建立足底压力异常的矫正系统打下基础。 1.探讨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及分布的变化; 2.探讨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的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共有1035例糖尿病患者进入本研究,男性452名,女性583名。另有1022例的正常人对照组,男性372名,女性650名,所有受试者均行OGTT‘排除DM。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无明显行走不稳、间歇性跛行、视物模糊、超过跖骨以上部位的截肢史、足部活动性溃疡,精神病不能配合者除外。 二、观察项目: (1)对所有受试者询问病史并体检.测量并记录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腰臀比等指标,检查足部情况、跟腱反射、膝腱反射、足背动脉搏动、足底有无胼胝,询问并记录其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时间的穿鞋习惯。(2)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DNS)评分,行10g尼龙丝检查、128Hz音叉检查,部分DM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a.DNS评分:有行走不稳、手足烧灼样疼痛、手足针刺感、手足麻木感,符合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者为DNS评分阳性;b.体征:跟腱反射、膝腱反射,其一减弱或消失为阳性;c.10g尼龙丝、128Hz音叉检查,其一呈阴性反应者为阳性;d.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呈减慢者为阳性。前3点有2点或2点以上阳性,4点有3点或3点以上阳性诊断为DPN。(3)检测血糖等生化指标。(4)所有受试者均脱鞋袜,以平常步态行走,用足底压测量仪(采用德国Novel公司生产的EMED-AT平台系统,传感器2/cm<2>)一步法测量两脚各5次动态足底压力,将足底分为10个区域:第一趾、第二趾、第三~五趾、第一、二、三、四、五跖骨、足弓、足跟,受试者从测试平台走过,通过相应的分析软件自动计算5次测量的平均足底最大峰值压力(MPP)和各部位平均最大压力、接触时间、接触面积、压力-时间总和(PTIs)、力一时间总矛Ⅱ(FTLs)。 研究设计 (1).按年龄分组:20~39岁组60例,40~65岁组647例,)65岁组328例: (2).按BM工分组:BMI≤23.9kg/m<2>2组596例,BMI 24.0~27.9kg/m<2>组309例,BMI≥28.0kg/m<2>组130例; (3).按wHR分组:WHR≤0.9组521例,WHR≥0.9组514例。 统计学处理 正态分布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取其自然对数,使之正态化后进行分析。P值显著性水准均为0.05。相关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全部统计分析用SAS统计软件完成。 研究结果 一.糖尿病患者(DM)足底压力参数MPP的大小和分布MPP的大小:正常对照组全足MPP 421.4±114.5kPa,左足MPP 415.2±113.1kPa,右足MPP 427.6±115.9kPa;左右两足间M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全足MPP为418.4±125.1kPa,左足MPP 410.4±121.7kPa,右足MPP 426.8±128.4kPa,左右两足间M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与正常对照组全足MPP无显著性差异。@ 足底压力的分布:DM组与正常对照组左右足最高MPP值的三个区域相同,DM组双足排序均为第一趾、第二跖骨头、第三跖骨头;正常组排序为左足第二跖骨头、第三跖骨头、第一趾;右足第一趾、第二跖骨头、第三跖骨头。DM组左右足的前后足底压力比值(F/R)大于正常组(1.64vsl.57,1.68vsl.63,P均<0.05)。 DM患者足底与地面接触时间比正常人延长,DM组总足足底压力-时间积分(PTIs)286.3±38.9kPa*s,正常组总足PTIs209.5±32.5kPa*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1.来同性别、年龄、BMI、腰臀比、有否足溃疡史和胼胝的DM患者总足MPP及其分布无统计学差异。 2. DM患者前足和足跟压力都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而前足压力增高明显。 平时喜穿高跟皮鞋组MPP值高于其它各组,尖头皮鞋次之;合并胼胝时足弓、第五跖骨以及左第二趾、右第三四五趾MPP值大于正常人,尤其在左第二趾明显。 3.与正常人比较,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DM患者总足MPP(433.6±130.6 vs421.4±114.5kPa)和前足/后足压力比值(F/R)(1.69vsl.60)增大,足弓、第二跖骨头、第三跖骨头MPP较正常人升高(P<0.05)。但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与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DM患者比较,总足M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第二趾、第二跖骨头区域MPP高于无周围神(293.6vs244.3kPa,272.6vs265.3kPa),而第三跖骨头区域MPP低于无周围神经病患者(247.4vs262.3kPa)(P值均<0.05)。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总足及足底所有区域与地面接触时间均大于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 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BMI、腰臀比、胼胝、穿鞋习惯、足溃疡史同MPP均不相关。 结论 1.本研究中糖尿病患者总足MPP与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但压力分布及前/后足底压力比值(F/R)不同。 2.糖尿病患者总足及足跟、前足、第一跖骨区域压力-时间积分大于正常人,这些区域足底与地面接触时间延长是导致压力-时间积分增加的原因。 3.本研究中性别、年龄、体重、BMI、胼胝、穿鞋习惯、足溃疡史对糖尿病患者总足MPP无明显影响,但与某些部位压力参数改变有关系。 4.周围神经病变可致糖尿病患者MPP升高,接触时间延长是导致MPP升高的主要原因。 5.胼胝虽然不一定导致糖尿病患者全足足底压力增加,但可引起局部压力升高。
其他文献
目的:近年来,脂代谢紊乱、肥胖因其可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而影响人民健康,被日益受到关注。随着研究的展开和深入,研究者发现肥胖、脂代谢紊乱对视网膜微血管也有影响。目
目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致大鼠中毒惊厥模型,测定中毒惊厥过程中海马CA1区细胞外液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并应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MK-801,观察的NMDAR1活性以及Glu和GABA含量的变化,探讨MK-801在利多卡因致大鼠中毒惊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制备22只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20 g(河北医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