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局灶性脑缺血微导丝法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建立适合兔局灶性脑缺血微导丝法预处理研究的实验模型目的:探讨建立稳定的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微导丝法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材料和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假手术组,微导丝仅进入一侧颈内动脉(ICA)而不入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B组10只,为缺血组,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直接从一侧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h,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CCA内;C组20只,为预处理组,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从一侧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分钟,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CCA内停留15分钟,如此重复3次,之后将微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h,完成微导丝法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制作,并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和H-E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颅内分支情况,8只(80%,8/10)动物脑缺血模型成功,12只(60%,12/20)动物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成功。TTC染色将正常组织染成红色,梗死脑组织不着色而呈白色,预处理组TTC无染区体积小于缺血组。结论:采用微导丝直接从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分钟后,抽回导丝至CCA内再灌注15分钟,如此反复3次,之后将微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h,可用于建立较稳定的脑缺血预处理模型,为深入研究脑缺血预处理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MRI对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的评价目的:通过MRI连续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DWI、PWI)观察兔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72h内的信号变化规律,探讨MRI显示和评价缺血预处理损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另取健康新西兰白兔若干,随机分为3组:A组5只,为假手术对照组,微导丝仅进入一侧颈内动脉(ICA)而不入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B组11只,为缺血组,在DSA下选择微导丝直接从一侧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4h,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选出造模成功的10只(成功率为10/11,91%);C组14只,为预处理组,在DSA下亦选择微导丝从一侧CCA经ICA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分钟,再灌时,抽回导丝至CCA内停留15分钟,如此重复3次,之后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h,亦选出造模成功的10只(成功率为10/14,71%)。B组和C组选出的各10只分别于再灌注后3h、6h、9h、12h、24h、72h行MR的DWI扫描,另外B组与C组再各选出5只(成功率分别为5/5,5/8)选择在DWI出现明显而T2WI不明显的平均时间点行PWI扫描(预实验将此时间点定于6.5h),比较各时间点DWI体积变化及6.5h时PWI相对信号变化,成像结束后每只行TTC、H-E染色。结果:(1)缺血组和预处理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后3h DWI上显示异常高信号,PWI上显示稍高信号,PWI范围明显大于DWI异常高信号区,两者不相匹配区为缺血半暗带。(2)MCAO后4h T2WI开始显示高信号,之后信号逐渐清晰,高信号区范围与TTC、病理学结果相符合。(3)DWI上的异常高信号区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至24h后与PWI上的相对高信号范围吻合。各时间点DWI体积C组小于B组,8小时后C组体积变化趋于缓和。(4)PWI B、C两组相对信号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对照组MRI检查及TTC、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常规MRI特别是T2加权像上能清晰反映信号的变化,最终T2WI上的病变范围与TTC不染色的范围基本一致,而预处理组TTC梗死区小于缺血组,提示缺血预处理能对脑组织起到一定神经保护作用,使梗死范围缩小。(2)各时间点DWI体积比较图上可以看出后期神经保护作用出现,预处理组DWI体积明显小于缺血组,且上升趋势下降。(3)预处理组与缺血组PWI相对信号差别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早期脑血流无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后处理对兔急性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无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40min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肢体离断病例,探讨复杂性肢体离断伤再植的适应征、肢体的保存方法及手术方式选择、相对应康复治疗,提供经验性参考意见,有助于提高临床疗
目的通过对酵母状态和芽管状态的白念珠菌ALS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以及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的白念珠菌ALS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探讨白念珠菌ALS基因mRNA在白念珠菌芽管及生物膜形成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为防治白念珠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4株标准株白念珠菌和11株临床株白念珠菌进行实验研究。白念珠菌酵母状态的培育和芽管状态的诱导以及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白念珠菌的制备:GSB
目的:研究VEGF-C、CD44、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探讨它们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5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5例正常肺组织中VEG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