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燕卜荪(William Empson)是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也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为人们熟知则因为他曾是西南联合大学的传奇教师,他所教过大多数中国学生后来都成为了著名诗人或学者。在1940年代的中国校园里,燕卜荪的到来给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带来了全然新颖的知识,他对现代英诗的介绍开启了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的视野,而他独特的讲诗方式也激发了学生们的理论热情,理论与创作的双重启发使他们走上了现代主义的道路,甚至革新了当时中国诗坛的面貌。燕卜荪与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这一话题在国内的研究并不多,这与燕卜荪教学史料的缺失和其著作译介的困难有关。但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往往聚焦于燕卜荪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内容对联大学生的直接影响,对于二者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上的联系关注不多。通过具体的理论著作和诗歌作品之间的对比分析,理清燕卜荪与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心。本文将分为三章,从回顾燕卜荪在西南联大的教学活动着手,再从诗学观念上来讨论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对燕卜荪诗歌理论的吸收与转化,具体分为方法和观念两个层面,最后从诗歌创作的主题、技巧和形式三方面来阐述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对燕卜荪的继承,从而确定此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章是史料考察。从现有史料出发,尽量还原燕卜荪当时的教学场景。首先介绍其授课内容,历时两年的三门不同课程为联大学生讲述了一部完整的英国文学史,其中的“现代英诗”课启发了联大学生创作现代诗,以穆旦和赵瑞蕻的转变为例。其次分析其授课方法,语言分析法的应用不仅影响了联大学生之后的理论研究,也影响他们创作方法。第二章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对燕卜荪诗学理论的吸收与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评方法的继承,主要是对文本细读和读者心理分析的关注。二是对“朦胧诗学”的吸收,主要分析了“朦胧”作为诗的本质这一论点,以及由“朦胧”引发的关于诗的形式的思考。三是“朦胧诗学”的实践性,即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的理论创新:以“现实”为诗的内核,突破单一的“朦胧”观,并将抽象的“朦胧诗学”变为具体的写作指导,提倡用“间接性”的手法和“戏剧化”的手段进行创作。第三章探寻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在诗歌创作上对燕卜荪的模仿与继承,这也是“朦胧诗学”的创作实践。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辨的主题,分为现代人生的理性玄思、抽象的爱情抒情诗和情感的强度三个角度来探讨。二是复杂难解的朦胧技巧,分别从意象的特殊构造、哲理性的思维和戏剧化的语言策略三个角度来阐释。三是诗歌形式的分析,从燕卜荪诗歌严谨的形式出发,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诗人群的诗歌形式探索,主要讨论了以十四行诗为主的对外国诗体的移植和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优点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