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炭疽病是柑橘上重要的常发性病害,为害新梢、叶片、花器、幼果、果梗以及引起贮藏期蒂腐烂果,某些年份在局部地区会爆发流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国际上有关柑橘炭疽病的研究并不深入,国内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就我国柑橘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真菌引起的病原种类,以及优势种群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开展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对来自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南,重庆和云南等地不同柑橘类型(品种),不同发病器官的炭疽病材料进行分离培养,获得220个单孢菌株。依据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病菌可分为3个类型,A:菌落颜色白色至深青色,变化多样,生长速率1.2-1.7 cm/天,产生鲜红色分生孢子堆,孢子呈棍棒状,两端钝圆,大小12.5~18.6×4.7~6.0μm;B:菌落灰白色,生长速率0.6~0.8 cm/d,产生淡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梭形,两端尖,12.4-14.8×4.1~5.1μm;C:菌落青色,生长速率居于A,B之间,1.0-1.3 cm/d,产生橘黄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新月形。测定这3个类型菌株的致病性表明:A和C类型菌株均能侵染椪柑(Citrus reticulata)嫩梢、花器和成熟的果实,引起典型的症状;而B类型菌株只能感染椪柑的花器,能够在椪柑的叶片和成熟果实上存活,但不能引起发病,其寄生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应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的种特异性引物CgInt/ITS4和CaInt/ITS4进行PCR扩增,发现引物CgInt/ITS4能从A类菌株扩增到约450bp目标片段,CaInt/ITS4能从B类菌株中扩增到约490bp目标片段,但该两对引物均不能从C类菌株扩增出片段。选取3种类型部分菌株应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rDNA-ITS区域,克隆测序结果在NCBI上比对,发现A类型菌株(HN-L01,JX-F10,CQ-L03,GD-B15)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AJ301988,AM947679)同源性为99%,B类型菌株(YN01,YN02,YN-3-16)与C. acutatum(AJ301964,AJ301932)的同源性为99%,C类菌株(XY-01,XY-02)与平头炭疽菌C. truncatum(AY266380,AJ301944)相似度为99%。综合国外文献和本研究结果,A和B型可确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C类型暂定为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鉴于该病菌尚未在柑橘上发生和为害的报道,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在获得的菌株中,C. gloeosporioides占96.3%,分布各个采样省份,占据绝对优势;C. acutatum只是从云南瑞丽的莱檬(C.aurantifolia)上发现,占1.4%;而C. truncatum菌株来自云南和广东,只占2.3%。综上所述,引起我国柑橘炭疽病的病原有3个,以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种群。利用5对引物Bt2a/Bt2b,GSF1/GSR1,GDF1/GDR1,CLl/CL2,ITS4/ITS 5分别扩增β-微管蛋白(beta tubulin-2-gene, BT),谷氨酸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 GS),三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DPH),钙调蛋白基因(calmoudulin, Cal)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ITS)的部分序列,应用软件MEGA4.0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构建系统进化树来研究柑橘上的C. gloeosporioides的群体遗传变异。结果表明:ITS和BT基因序列都不能有效地揭示出C. gloeosporioides种下的变异水平,来自柑橘的菌株以高相似度聚为一类;Cal,GDPH,GS对揭示C. gloeosporioides群体遗传变异是有效的,其中C. gloeosporioides群体依Cal序列可聚为Cal-Ⅰ和Cal-Ⅱ两个亚群,依GDPH可聚为GD-Ⅰ和GD-2Ⅱ两个亚群,依GS序列聚为GS-Ⅰ,GS-Ⅱ,GS-Ⅲ,GS-Ⅳ共4个亚群。3种基因序列形成的各亚群间在菌株构成上有一定的重合性,但又不尽相同。最后将5个基因序列合并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除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共8个小亚群。其中Ⅰ,Ⅱ,Ⅲ,Ⅳ,Ⅴ,Ⅵ构成大亚群Group A, VI,Ⅶ构成另一个大类群Group B。综合分析发现,柑橘上C. gloeosporioides群体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寄主种类,发病器官等均没有相关性,而与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Group A的菌株分生孢子为长棍棒状,长而窄,大小为16.3~18.6×4.7~5.3μm,平均为16.9×5.0μm;Group B菌株的分生孢子为短棍棒形,短而宽,大小12.5~14.7×4.9~6.0μm,平均为13.9×5.4μm.
其他文献
配电网连接着电力生产和电力使用两个环节,一旦配电网出现故障,上级电网和下级用户都会受到消极影响.因此,合理高效的恢复配电网故障就显得尤为必要,相关生产单位也在不断探
满族刺绣是我国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工艺技法,承载着历史文明的发展与独特的民族精神,其艺术表现形式与视觉效果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满族民间刺绣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
“还盘王愿”仪式是我国少数民族瑶族的重要民俗仪式,对于整个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于湘南瑶族“还盘王愿”仪式的由来以及发展现状的研究,深入对蓝靛瑶的还盘王愿
在工业自动化中,电气自动化水平对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使得各类先进的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得到充
大尝祭是日本天皇即位的核心仪式,是天皇权威的表达方式.大尝祭叙述日本神话故事而重现过去,是文化记忆展演的舞台.本文将大尝祭置于文化记忆语境中,阐述大尝祭仪式的概况,分
近些年,在交通运输业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量的增长不仅增加了道路负荷,而且引发了诸多超载的现象,而公路桥梁过渡段作为车辆安全通行的保障,若其路基路面出现各种破损与沉
鄂伦春族摩苏昆,即鄂伦春族史诗.鄂伦春语是其根基,主体的记忆和生命是其载体,狩猎生产、萨满信仰、森林生活是其文化生态语境,蕴含鄂伦春人敬畏自然、挚爱家园、勇敢坚韧、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有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在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服饰纹样,纹样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通过对服饰纹样
巴扎是新疆传统的集市,与新疆众多民族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巴扎既是绿洲居民经济生活的纽带,又是社会交往的中心,更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
谱牒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相关族谱记载及家族世系等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姓氏的源流或家族史的状况、人口迁徙或社会变化等,因此,谱牒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