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腙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 R1R2C=NNH2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是一种特殊的Schiff碱。它是用取代肼或酰肼与醛酮在合适的溶剂中回流反应而成。近几十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腙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例如:抗肿瘤、抗菌、抗结核、抗病毒、抗惊厥、抗虐疾、杀虫、抗蠕虫、抗血吸虫、镇痛消炎、抗血小板凝集、保护心肌细胞、治疗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现今人类社会,除了一些人类尚未攻克的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越来越多前所未发现的疾病、病毒相继出现,如:埃博拉病毒感染、虫媒病毒——寨卡病毒等。腙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生物活性的多样性更加引起了医药、农业等各个领域的高度重视,且具有广阔的前景。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平均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5人死于癌症,20年数据显示,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已呈现年轻化趋势。从年报提供的中国内地癌症分布地图显示,华东、华南和东北地区肝癌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内地。潮汕地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特殊的人文和生活饮食习惯,喜欢吃腌制食品、生腌海鲜等等,使得潮汕地区成为全国肝癌发病的重灾区。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化疗已成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与手术、放疗共同形成肿瘤治疗的三大疗法。随着越来越多新药的研发成功,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通过化疗受益。但是由于肿瘤患者个体差异、药物基因差异等导致耐药且单用一种药物有效低的背景下,腙类及其衍生物在抗肿瘤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研究目的: 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及本实验室前期所完成的工作,本课题拟合成一系列的苯磺酰腙化合物。呋喃环作为五元杂环的一个典型代表,广泛地存在于天然产物中。许多含有呋喃环结构的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而引发药物研究者的关注。近年的研究显示,呋喃化合物在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炎杀虫等方面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将呋喃环引入苯磺酰腙化合物中,并研究所合成的化合物在体外对肝癌细胞的抑制能力,以期发现具有较强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化合物。 研究方法: 1.目标化合物合成部分 方法:采用传统的方法将苯磺酰肼或取代苯磺酰肼以芳香醛(酮)或呋喃醛(酮)通过亲核加成-消除反应,缩合得到目标化合物。 结果:本研究总共合成出15个取代芳杂环苯磺酰腙化合物,化学结构均经过1H-NMR、MS、IR分析后得到确证,其中4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2.抗肿瘤活性药理研究部分 1、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作为评价目标化合物对HepG2(人肝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活性。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W9在体外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虽然没有超过阳性对照药品顺铂,但是其抑制作用与另一阳性对照药物5-氟尿嘧啶(5-FU)相近,且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除W9外,其他化合物对HepG2细胞的抑制活性均较低。 2、采用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W9联合顺铂或联合5-FU在体外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W9与顺铂联用后,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出两者相互拮抗的现象。目标化合物W9与5-FU联用后,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协同作用。 3、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独使用W9给药和联合顺铂给药48h后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现为:W9作用于HepG2细胞后,将DNA复制阻滞在G2/M期,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阻滞能力越强。两药联合用药后,虽然能使HepG2细胞DNA阻滞在G2/M期,但是阻滞能力随W9浓度的增加而减弱,表明两药联合作用呈拮抗作用。 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W9给药24h后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9浓度的增加,HepG2细胞的凋亡率也随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