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性变革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的那样:“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导致整个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或迟或早的相应变革。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总体上达到了60%~70%。市场经济基础的日渐形成,市场经济这种以人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经济日趋取代计划经济而取得主导地位,经济规律就强制式地为自己开辟历史道路,导致了发展哲学、治理模式和执政理念的历史性转折。其中最重大的标志就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和发展哲学在中国的肯定和产生。这是一场极其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性理念革命。计划经济之所以行不通,重要之点就在于这种经济不承认个人的权利和那种内在的对个体的人的轻蔑,由此而导致了人的生产积极性的泯灭,导致了微观经济效益的低下。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对人的正当利益和权益的肯定、以个人的自主活动为基础的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创造物质财富、要提高社会生产力、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效率,就必须也必然要求对这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和基石——人,进行符合市场经济机理和运行规律的价值判断。在转型国家,就必须对人的态度有深刻的反思和理念转型。
同样,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实践,也必须从转变了的经济基础和新的发展哲学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灵魂、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它应当是一门研究如何保护被管理者的各种权益、满足被管理者各类需求的科学;应当是一门研究从少数人统治和管理大多数人向大多数人统治和管理少数人转化的科学;应当是一门关于对管理者进行管理的科学;应当是一门对管理者的权力边界进行严格界定、对管理者的管理方式进行矫正的科学,必须实现从“以管理者为本”向“以被管理者为本”的理念革命——将“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和价值观贯彻落实在行政管理的理念和实践之中。相应地,行政管理应当以四大转型为核心,构建它全新的价值取向:以被管理者的权力为本——从“财产无限政府”向“财产有限政府”转型;以被管理者的自主活动为本——从“职能无限政府”向“职能有限政府”转型;以被管理者的公共需求为本——从“国有政府”向“公共政府”转型;以被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为本——从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