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多充电器能量补充策略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军事、农业、医学、监控系统等领域。但是,大多数传感器节点为了易于安装,不会配备大容量电池,网络性能受限于传感器节点的电池容量。因此,在节点能量约束下,延长网络生命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基于对传感器节点能源管理的需求,无线可充电传感器网络应运而生。现有的无线能量补充研究,大多使用一个移动充电器服务于整个网络,或是部署多个充电器覆盖所有传感器节点。但是,单个移动充电器不适合大规模网络环境,部署多个充电器成本较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多移动充电器,对网络中传感器节点进行能量补充。本文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多移动充电器一对一充电调度问题,提出一种结合分簇路由协议与多移动充电器按需充电的调度方案。首先对网络中传感器节点进行分簇处理,减少网络中节点通信距离,降低网络能耗,平衡网络负载。在充电周期开始前,为所有发出充电请求的节点分配移动充电器,利用兼顾本地搜索和全局优化的改进蜂群算法优化充电路径。对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性请求节点,结合动态插入法,安排紧急充电。最后,从充电路径的长度、充电总能耗、违反约束条件的节点数目等指标,验证本文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针对多移动充电器一对多定向充电调度问题,采用充电损耗更小的定向移动充电器对传感器节点进行能量补充。根据网络中传感器节点的剩余能量,确定充电任务启动时间,选取具有最大充电效益的充电子集并利用改进的蜂群算法进行充电调度。在满足充电时间和充电器电池容量的前提下,将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实时性请求节点插入未充电调度队列中。经过实验对比与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减少节点故障率和移动充电器的总能量消耗方面具有较为优越的性能。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儿科院内感染特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47例儿科院内感染的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医院感染资料及送检标本的病原菌鉴定结果。对被诊断为院内感染或可疑感染的患儿进行标本采集,接种于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后,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进行扩增,通过扩增产物进行基因分型。结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鼻咽癌患者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TOM)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局限期(T0~4N0~3M0)鼻咽鳞癌患者47例,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放疗开始即服用血府逐瘀汤,必要时予西药对症治疗;对照组出现急性RTOM症状时予西药对症治疗,两组均治疗至放化疗结束。比较两组患者鼻咽癌治疗效果、放射性口腔黏膜
<正> 一、前言 虽然科学家在1835年已经合成了氯乙烯(VCM),作为生产聚氯乙烯(PVC)的单体,工业化生产VCM已有五十几年的历史,但人们对它的毒性一直没有认识,一向作为低毒物质看待。直到1974年美国首先发现VCM的致癌性以后,各国才大幅度修订VCM的环境保护标准。目前国外一般标准:操作环境5—10ppm,PVC树脂残留VCM10ppm。1976年以来美日两国修订后的主要指标如表1。
期刊
目的 分析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研究对象的纳入时间为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抽签分组法完成患者的分组,其中52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护理方法为个性化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另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生活质
为提升LED驱动电源前级Boost PFC电路的功率等级,减小输入电流纹波,缩小输入EMI滤波器体积,提升整体性能,提出一种采用UCC28065芯片TM模式控制的交错Boost PFC电路。分析交错并联电路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和TM控制原理和控制过程,设计主电路、控制电路和闭环补偿网络关键参数,最后仿真并制作一台600 W的样机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交错并联PFC电路和所设计的TM控制方法可减小输
为解决患者预约专家号难、看病难、入住病房难的困境,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全病程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知名专家团队模式,畅通门诊住院诊疗一体化流程,实现了医院内部资源与流程的优化以及对患者的延续性诊疗,是优化院内层级转诊,落实院外医联体转诊的有益实践与探索,真正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也为医疗机构整合医疗资源、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提供了思路。
遥测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 rPPG)是一种无需接触即可实现心率等生理信号测量的技术,在重症监护、情绪感知、驾驶员状态评估等医疗和工业领域中都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基于遥测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法的非接触心率测量容易受到光照、运动等多种因素干扰,为提高非接触式生理指标测量的精度,中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系统性地综述了基于rPPG的非接触式心率
我国现行的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以及力学分析方法是基于车辆静载效应下的层状弹性理论,并没有考虑超载、车速、沥青混合料的黏弹特性以及由车辆荷载引发的动态特性。因此,这种设计理论与现实情况中由车辆动态荷载引起的路面结构真实力学响应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尝试通过车道级足尺路面结构加速加载试验,分析足尺试验路在MTS竖向脉冲荷载作用下路面结构内部力学响应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时程曲线特点;基于FWD以及自主研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