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探析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的三部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这些著作中蕴含的马克思对“人”的极大关注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在西方存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之争。在我国,新中国成立的一段时间内,将人道主义看为资本主义专利,对人道主义往往持批判态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和人道主义的关系等问题引起理论界的广泛讨论。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是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不人道、寻求人类解放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道主义大讨论,是反思“文化大革命”和追求思想解放的。而在今天,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同样是源于我国现实的需要。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许多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内涵的理解是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因此,首先我会从对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界定入手。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诸如人的物质利益、人权、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马克思对人的自由的关注。物质利益、人权、人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同人的自由密切相关,物质利益是自由的基础和表现,自由是人权追求的目标等等。马克思不仅关注人的自由,更关注人的自由实现的动力、所依靠的力量以及实现的具体路径等均有探讨。自由是人的自由,因此对人的自由的理解应建立在对人的理解的基础上。马克思的“人”,经历了从最初的抽象的人,到逐渐走向具体的人,走向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过程。正确认识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于我国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但是精神损害的赔偿主体往往只限于侵权事故的直接受害人,针对第三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在法律上只有个别条文予以涉及,赔偿的范围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实现全体
兰考县隶属于河南省开封市,位于河南省的东北部,处于34°45′N——35°02′N、114°41′E——115°15′E之间。西北隔黄河与封丘县、长垣县相望;北部以及东北与山东省的东明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