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的认知理据研究——以英语双唇爆破音为首的单音节词为例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y_redti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义学旨在于研究语音与语义的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历史较短,但其中的语音-语义关系讨论却始于数千年前的柏拉图时代。与传统语言学不同的是,音义学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是存在某种联系性的,它们的关系并非任意的。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的出现更加巩固了音义学的学说,它们认为语言和客观世界有着深层次的对应关系。尽管音义学的相关主张有悖于主流语言学的任意说,但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对这一学科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音义学的研究表明声音从某种程度上的确携带意义,如:s1表示未受外界影响的向下的移动。那么b,p是否也含有意义呢?如果有,应该是那些呢?带着以上的疑问,本文旨在于研究以b,p为首的单音节单词的音义理据。首先,笔者将从牛津高阶词典中选出541个以b,p为首的单音节单词,通过对这些词的语义分析本文发现有七类语义在此541个词中占有大量数量(263),这七类语义分别是:甲:冲撞,乙:圆包,丙:分裂,丁:失败,戊:圆形,己:震动,庚:出现。由于以上七类词语义集中,故笔者假设这一原因是和b,p相关的,是有理据的。然后根据理据分析,本文可以发现内在理据:b,p发音本身及其发音过程和外在理据:内容-形式关系及转喻共同导致了该现象的发生。   笔者并不是要建立一个与索绪尔相违背的观点,而是想证明b,p的确携带一定的语义,以此希望对以后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修辞学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各个时期不同的学者对修辞有不同的见解,对修辞的研究也有所不同,但是,历史证明劝说一直是修辞永恒的主题。修辞能够激起任何文本在特定语境当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翻译已不再是真空进行的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翻译的“文化转向”从忠于原文转向译文的社会功能。而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研究使译者从“隐身
目前,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类与政治类文章中,很少有人探究科技类文章翻译中的显化特征,显化假设在科技类文章中是否存在还未得到全面系统的证实。近年来,随着我国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带来了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潮流,以韦努蒂为代表的以化学学派极其推崇的异化策略受到推崇,在翻译界也引起了“尚异化、反同化”的呼声。由于国内重笔译、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