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的构建及初步临床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ou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儿童脑肿瘤在儿童实体瘤中发病率最高,早期症状隐匿,病情发展迅速,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时,往往病情已达中晚期。临床中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因出血、炎症等因素而影响到阅片的准确判断。此外,临床常规血清学检测缺乏儿童脑肿瘤特异性的标记物,这些限制了脑肿瘤患儿病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导致无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延误诊疗。因此,在临床中寻找更合适的检测手段来判断和评估脑肿瘤患儿的病情,已逐渐成为提高儿童脑肿瘤诊疗水平的重要方向。目的:本研究是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免疫脂质磁球技术与免疫荧光鉴定技术,构建免疫磁球/免疫荧光为核心的儿童脑肿瘤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分离鉴定系统,用于对儿童脑肿瘤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CTC进行高效的捕获与鉴定。通过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验证和基因检测等方法,评估该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验证通过该分离鉴定系统获得的细胞为循环肿瘤细胞。方法:通过反向蒸发法制备EGFR免疫脂质磁球(EGFR Magnetic liposome,EG-ML)和GFAP免疫脂质磁球(GFAP Magnetic liposome,G-ML),然后用粒径电位分析仪、蛋白电泳仪、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仪、磁性能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分子结构和结晶性能进行表征和研究,建立一套儿童脑肿瘤CTC分离鉴定系统,对此进行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验证和基因检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估。通过EG-ML、G-ML磁分选获得的细胞分别提取DNA和RNA,然后进行荧光定量PCR、RNA-seq、Sanger测序和全基因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并结合实体肿瘤标本中明确的突变基因,分析CTC中的突变基因表达和RNA表达差异情况,进而验证循环肿瘤细胞。对患儿进行随访,探究CTC捕获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免疫脂质磁球的制备和表征。成功制备了EG-ML和G-ML两种免疫脂质磁球。制备的EG-ML和G-ML的粒径约为122nm,电位为30m V,其在水溶液中稳定,分散均匀,呈单分散分布,不易团聚。免疫脂质磁球表面抗体纯度较高,磁滞回曲线闭合,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32.0 Am2/Kg,具有磁性颗粒的结晶性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EG-ML和G-ML的细胞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能够很好的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2)儿童脑肿瘤CTC新型分离鉴定系统的构建及研究。通过对构建分离鉴定过程的试剂用量和反应条件等各项参数进行逐步优化,初步构建出一套CTC检测系统。然后用免疫荧光法来鉴定细胞,即用DAPI确定是完整细胞,CD45-PE排除白细胞,EGFR-FITC和GFAP-FITC初步拟定是循环肿瘤细胞。此外,进行的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表明,两种磁球对儿童脑肿瘤细胞均有较高的捕获能力,两者依次捕获的回收率可达到95%。(3)临床验证表明,EG-ML和G-ML可有效地捕获脑肿瘤患儿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CTC,染色效果清晰可辨。临床数据分析可得:无论是在脑肿瘤患儿的脑脊液中还是在其血液中,CTC数量与肿瘤的WHO分级、患儿年龄均无显著相关性。(4)对患儿进行随访,死亡的患儿有15例,1年生存率为82%。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WHO分级与生存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脑脊液中CTC数量与生存时间有显著相关性,CTC数量越多,生存时间越短,预后越差。(5)本研究共筛选出CTC中的RN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的有2551个,其中上调表达的1238个,下调表达的有1313个。(6)部分髓母细胞瘤患儿(Group 3)的血液和脑脊液CTC中的NPR3基因表达水平高表达,其对应的肿瘤标本组织肿瘤细胞的NPR3免疫组化呈阳性,两者结果一致。(7)部分弥漫性内源性桥脑胶质瘤患儿进行Sanger测序,在脑脊液和组织中均检测到H3K27M突变,提示基因检测在脑脊液标本中可能更有效,有特异性遗传改变的患者需要进行CTC单细胞测序。(8)本研究对一例脑肿瘤患儿血液中分选出的CTC和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结果显示均发生了KMT2A和TMPRSS2突变,这又一次说明了自制的免疫脂质磁球分选的细胞是脑肿瘤细胞。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TMB)低于平均TMB,对免疫治疗响应不大。结论:本研究选用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高的脂质材料DOPC作为磁性微球的基质,利用GHDC表面的氨基与GFAP、EGFR抗体结合,制备出G-ML和EG-ML,其性质稳定,表面抗体含量可控,具有磁性颗粒的结晶性能,可与儿童脑肿瘤细胞反应形成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捕获效率较高。由此形成了一套高效精准的儿童脑肿瘤CTC检测体系。该体系具有无创、便捷、动态监测的优点。与基因检测相结合,对儿童脑肿瘤的早期筛查与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在组织工程及骨缺损修复领域,干细胞的移植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在临床试验中,干细胞移植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植入干细胞的位置和局部浓度的实时、无损的示踪仍旧是摆在医生及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战,这个问题成了阻碍对临床治疗中的骨修复过程理解的巨大的障碍。CT是除X射线检查以外的对骨骼系统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对于骨皮质、骨痂等高密度物质显示效果最佳。C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眼房水和血浆中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水平,以及这些蛋白在房水和血浆中水平与患者眼轴的关系,明确近视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是存在全身性升高还是局部性升高,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39名近视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三组,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 v4c)术前抽取静脉血,术中分别取眼房水。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冻存。(2)利用Lu
在组织工程领域,大量研究证实生物材料以及由其构成的组织工程支架不仅是组织构建过程中细胞生长的壁龛,其自身具有的多种活性信号,如结构信号、化学信号和力学信号,也会对细胞生长行为产生影响,继而调节组织修复过程。近年来,基于对组织发育及再生过程的进一步探究和了解,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不同种类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交流在组织再生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生物材料的各种活性信号对细胞-细胞间相互
目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融合了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技术的优点,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围绕基因投递方式,载体和种子细胞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以系统评估目的基因经病毒或非病毒载体介导,通过体内/体外法进入口腔颌面部局部骨缺损后的修复效果,为其今后的转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策略。材料和方法:1.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ASCs),采用体外基因投递法,利用腺病毒载体感染ASCs使其过表达目的基因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主要驱动基因之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是一二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针对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能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液体活检相较于组织检测更简便、创伤性更小,为无法获得组织标本患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外周血微滴式
目的:本论文探讨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标本中,NF-YC的表达情况和其是否可以作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分析指标;同时进一步研究NF-YC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我院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后的肿瘤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分析了各肿瘤组织中NF-YC的表达变化,用于比较NF-YC的表达情况和患者,临床各指标之间的相
骨肉瘤(Osteosarcoma)也称为成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骨恶性肿瘤。目前以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为辅的骨肉瘤综合治疗策略使得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50%-60%。但是合并复发及转移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骨肉瘤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精准治疗模式下的靶向治疗依旧是近些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抗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取得较好
研究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肺癌仍旧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导病因之一。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主要亚型,但是与肺腺癌相比,肺鳞癌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仍然有限。既往研究表明,p21激活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旨在研究肺鳞癌中PAK5的表达与干性表型的相关性,及其参与调控的具体机制;并探究PAK5抑制剂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VEGF特异单抗bevacizumab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延长某些肿瘤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但是单克隆药物需要长期频繁用药才能达到抑制VEGF功能的效果,治疗方法昂贵且繁琐。研究开发更加简便、有效的新技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用疫苗抑制肿瘤病人内高浓度VEGF是一条重要重要创新策略。本文报道了一种合理设计的靶向VEGF的疫苗抗原,由VEGF的受体结
目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明确顶叶记忆网络(PMN)、默认网络(DMN)、听觉网络(AN)对幻听的作用机制,挖掘能够鉴别伴或不伴幻听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并以随机对照实验为主体,采用盲法评估方法,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伴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招募65名健康对照(HC)、36名无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29名有幻听的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