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其心学的完整体系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话中有一个充分的体现。阳明“四句教”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明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远,其心学的完整体系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话中有一个充分的体现。阳明“四句教”的提出有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明朝中后期昏君当道,贪污腐败盛行,世风日下,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四句教”正是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提出的,虽然历经了几百年,但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值得后人去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四句教”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行阐述,力争在前人解读的基础上,结合王阳明的两位大弟子关于“四有”、“四无”、“善恶”的争论,进一步诠释“四句教”中“本体论”的哲学问题,努力将抽象的教法变得清晰、具体,使阳明心学系统进一步完善,深刻阐述王明阳“四句教”精神的内涵实质,用于指导人的实践。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句教的义理挖掘,对“有无”、“善恶”及“心意知物”的把握,找出理解阳明学中“心之本体”的新途径,为研究阳明学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从“无善无恶”与“四句教”言的义理分析,从本体论、工夫论等角度全新诠释和解读“四句教”言。入手研究“四句教”虽然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走出“四句教”却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当前物欲横流、人性被各种诱惑蒙蔽的时代,探求无善无恶“心之本体”的路径对于道德建设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知行合一”的实践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王阳明的生平及其悟道过程进行切入,梳理了对其一生思想有重要意义的“天泉证道”。第二部分对“四句教”含义的简析,扩展了本体善恶的探讨,围绕本体和工夫进行了论述,详细解释“四句教”中心、意、知、物的基本概念,对“四句教”的历史地位进行评价使阳明“四句教”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并试图从王阳明的两位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的“四无说”、“四有说”中,对“四句教”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阐释。第三部分是对“四句教”的评价和启示,并就其对现代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的影响给出客观论述,用来指导人们的客观实践。
其他文献
在数字地球、海洋强国建设发展的推动下,数字海洋理念随之产生。数字海洋是建立一个立体化、网络化、持续性的全面观测海洋系统,需要获取海洋地质、生物、物理等海量数据。其中水下地貌勘探是支撑数字、科技化海洋建设急需的技术之一,成像声呐作为直观分析水下地貌最为有效的获取手段,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水下环境的复杂以及人为干扰的影响,声呐图像通常表现为分辨率低、对比度差等特点。为准确获取水下地貌信息,首要步骤是对
体育运动的发展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比健全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兴起于西方一战时期,其兴起时间远远落后健全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发展进程缓慢,不论是残疾人运动员自身身体
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今社会,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尤其是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搭乘“微时代”的便车,借助微媒体这一自由而强大的传播工具,在微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改善民生。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转折点,标志着政府职能开始向服务性质转变。因此,要做好公
本论文采用真空蒸镀和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结构为Cu/Cu Pc/Al的薄膜二极管和结构为Cu/Cu Pc/Al/Cu Pc/Cu的薄膜晶体管,对制备的器件分别进行了电学性能测试和光学性能测试,通
目前,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因其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传感器、有源驱动电路等领域,但现有的OTFT大多采用单一型有机材料,存在迁移率低、易老化等问题。本文提出将
研究空间中N个粒子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的问题被称之为N体问题,该问题是天体物理学、流体力学和分子动力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也是大数据模拟计算的重要领域。N体模拟是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N体问题进行计算,它既是研究宇宙演化和天体构成的主要方法,也是研究分子动力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此外,N体模拟还是探索宇宙的一种方式,可以对天文学中一些无法实际操作的实验进行理论模拟,同样也可以对计算机能力进行检验,因此具
中子射线成像技术是借助中子对检测样品的穿透能力进行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在穿透待测样品时,中子的衰减系数因物质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中子成像技术正是利用这种差异性进
湿地环境与昆虫多样性保护是近些年的热门研究课题。湿地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而昆虫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的指示性物种。为了解洱海湿地昆虫群落对其生境的自适应性,研究昆虫网络行为并评价洱海湿地昆虫群落与生境的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洱源东湖、洱海月、罗时江湿地三个实验基地,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昆虫生态网络、多模多维昆虫生态网络和昆虫生态时序动态网络模型。首先,利用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理论定义了三个
意识的“难问题”有无化解的出路?这个问题早已褪去了单一的形而上学外衣,成了名副其实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门话题,呈现出诸如解释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心灵哲学等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