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临床应用黄芪及其提取物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大量资料显示疗效颇佳。但目前该药治疗脑出血的确切机理和最佳治疗时机仍无定论。本实验旨在研究大鼠实验性脑出血(ICH)后神经细胞凋亡的规律以及黄芪注射液对其细胞凋亡、脑水肿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黄芪注射液应用于临床ICH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肝素化Ⅶ型胶原酶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将106只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300-350g)随机分成4个治疗组(手术同时治疗组、术后6h治疗组、术后12h治疗组、术后24h治疗组,共80只)和出血对照组(共26只)。各治疗组每日经腹腔给予黄芪注射液一次。按人与大鼠的中药用量为1:25,人的常用量是20~30ml/d (按人平均体重为60Kg),换算出大鼠剂量为8ml/kg/d(1ml=2g原药材)。各组分别于第4d,7d,14d,35d和70d处死。再将60只SD大鼠按上述方法分组,用于脑组织含水量测定(于第4d,7d处死)。观察不同时间开始治疗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脑水含量、血肿周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cl-2等指标的影响,通过电子透射显微镜观察血肿周围区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①实验性脑出血术后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12h血肿周围TUNEL阳性细胞开始出现,3d达高峰,7d后明显减少,5w后血肿周围无阳性细胞但出血侧皮质区仍有凋亡细胞。②各治疗组血肿周围细胞凋亡率、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bcl-2蛋白表达增强,各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各治疗组上述观察指标与出血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出血同时治疗组和6h治疗组组比24h治疗组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在4d时间点上,6h组和出血同时治疗组都比24h治疗组明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在4d时间点上:出血同时治疗组比12h治疗组和24h治疗组表达增强(P<0.01)。③脑出血后1~3d各组大鼠脑水肿明显,在出血后7d脑水肿已经明显减轻。第4d时间点,术后6h治疗组脑水含量明显少于出血对照组相(P<0.01)。④脑出血后,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凋亡。4d时间点上电镜观察:出血早期开始治疗组线粒体、核膜等损伤程度明显好于出血组。
结论: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存在神经细胞凋亡,提示凋亡是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机制之一;②脑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也可能是引起继发性神经损害的原因之一,故急性期的抗凋亡治疗是脑出血治疗的重要措施;③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具有抗凋亡作用;④黄芪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以早期用药疗效更好。最佳治疗时机为出血后0~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