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48-2006年NCEP/NCAR再分析风场、高度场、地表温度、海平面气压场、1948-2002年全球逐日的热源资料以及1979-2006年的降水资料,主要分析了东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越赤道气流对半球间水汽输送和对亚洲夏季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半球夏季低空存在五支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45°E、90°E、105°E、125°E和150°E附近。它们可以根据其强度间的相互关系分为三类:索马里急流、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和东亚越赤道气流。它们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东亚CEF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偏弱变为偏强;孟加拉湾CEF的年际变化次之,在1975年前后强度由偏强变为偏弱;而SMJ年际变化最小,并在1975年前后由偏弱变为偏强。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年际变化和同期南北半球低纬环流系统,特别是亚澳大陆气压差关系密切,并与南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有一定关系。亚澳大陆气压差越大,越赤道气流越强;南亚高压越强,索马里急流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越强,而东亚越赤道气流则偏弱。索马里急流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的强弱还受前期海陆热力差异影响,而东亚越赤道气流则受海表温度影响更为显著。此外,越赤道气流与大气热源的强度和分布有密切关系。孟加拉湾热源偏强时,越赤道气流均偏强;青藏高原热源偏强时,索马里急流和东亚越赤道气流均偏强;西太平洋暖池加强时,索马里急流和孟加拉湾越赤道气流加强,而当西太平洋暖池北部偏强,南部偏弱时,东亚越赤道气流偏强。夏季越赤道气流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南北半球间的水汽输送,进而影响其降水量变化,而导致亚洲夏季气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