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当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国内外危及中老年群体的潜在疾病,其具有患病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骨质疏松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并发症,多发于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脊柱和髋部,尤其对于老年和绝经后女性威胁甚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所产生的医疗负担、身心健康、手术方案等影响巨大。因此合理有效的骨折预测和评估工具对早期抗骨质疏松治疗,避免骨质疏松骨折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际上除了骨密度以外,骨转换标志物、FRAX~?工具、QCT、TBS、Garvan nomogram评估法、QUS技术、骨质量相关髋部骨骼几何参数、有限元建模分析等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均具有预测作用,但除骨密度测定以外的其它工具均未得到有效证实,并且缺乏国际统一指南进行推荐。骨转换标志物作为反应骨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IOF和IFCC以及欧洲绝经后女性诊疗指南均推荐进行骨折预测,但缺乏对比和大数据、多中心研究。且有研究发现骨密度作为常规预测评估工具,对部分具有临床高危因素的患者有低估骨折发生率的倾向,建议开展多个有效评估工具并实施对比研究,条件充沛的临床试验机构可展开前瞻性临床试验。目的: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女性检测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的临床意义,并比较两者对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s,OF)的预测能力。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OF患者96例和骨质疏松症患者107例,分为骨折组和非骨折组。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定骨密度,电化学发光检测BTMs:I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eptide,PINP)、I型胶原β-异构化C末端肽(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骨钙素N端分子片段(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 terminal,N-MID),同时测定骨代谢相关指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钙(calcium,Ca)、磷(phosphorus,P),t检验对比两组之间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分析采用One-way ANOVA,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BMD和BTMs与OF的相关性。结果:骨折组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低于非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的PINP、β-CTX高于非骨折组,骨折组71-80岁、81-90岁患者的N-MID低于非骨折组相同年龄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P、Ca在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腰椎及髋部骨密度、β-CTX与OF具有显著相关性,OR分别为-4.182、-6.929和7.57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NP、N-MID与OF呈正相关,OR分别为4.213和2.5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骨密度、高β-CTX的骨质疏松症老年女性更容易发生OF,β-CTX可能比骨密度预测OF的能力更强,可适时对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干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