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的欧美国家兴起的工业遗产,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的类别悄然兴起。直到21世纪,这一行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此潮流中也将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2006年的无锡建议至今,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之路行至10余载,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工业遗遗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全面,因此对工业遗产的再认识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工业遗产的价值,便于以后对工业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朝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探究。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工业遗产中的轻工业部分进行论述。遗产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有体制的遗产和真实的遗产两个部分,体制的遗产作为虚的方面的遗产,比如说公有制,大生产,群体化都可以说是体制上的工业遗产,是对整个工业时代的体制意识形态的一个缩影,所以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一个物的存在,保护它是把它作为工业时代独有的历史价值和政治体制来保护,人类的文明得以延续,文化脉络得以保留。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留物,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遗产。这也是工业遗产对以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承上启下的作用。工业遗产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实体的遗产,工业上的废料,甚至是工业的废弃空间,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着的遗产。这些都是巨大的能量场,是让一座城亦或是一定的群体可以有延续性的东西存在。这个记忆其实就是遗产的“遗”,遗留下来的东西就有文化价值。工业遗产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有着大众文化的基础。大众文化在论文的第四章是作为重要论点来论述。大众文化是工业的、大众的,强调艺术要回到生活中去,而不是独立的,高高在上的,有阶级的。大众文化是有着深厚且广泛的大众基础,还提到与先锋派理论。大众艺术为大众传播作辩护,有别于高雅艺术。大众艺术是一种普遍的,被人接受的,它是有大机器的批量复制,使得人人都拥有,大众有了共同的识别,共同认识,也就形成了大众文化的基础(2)。工业遗产是大众有着相同的意识。比如说起文革人们都有共同记忆的基础,大家有话可谈。所以工业,复制,是人们共同讨论的原点,是大众获得审美渠道最普遍的形式。大众艺术是超越国界的,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大众艺术的时代。最后一章讲述利用工业遗产的废料废铁对遗产进行再生艺术创作探究,比如用汽车的发动机去做一对蓝牙音响。工业时代的废弃物结合后工业时代的先进技术和新的东西,是一种旧瓶装新酒的形式,重新赋予当下的东西使其具有新的生命力。对声音进行同构和置换,是工业废弃物在当下的呐喊。废弃物作为边缘物不再被人们需要,意大利的贫困艺术就是利用生活日常的废弃物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创作的系列作品是为遗产的继承与再生提供一个可能性,提供一个方向,一种思考。把原本大家习以为常或者被固定化常规化得东西变得不一样,看山不是山,就是为工业遗产的再生谋求新的可能。这里面有复合的概念,是搭配的,混搭的,不能完全把这个发动机独立出来,没有意义。因为这个是为你的发动机蓝牙音响制造的基础,我们在做设计或者艺术品的时候考虑到半成品的概念,要制造半成品。要把作品变得有机,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可以自身完成循环再生,那么就不会产生浪费,每一个环节都是有效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