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二粒小麦营养品质及主要农艺特性融入普通小麦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x23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占全球总谷物产量的30%左右,是人类营养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品质与产量对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主粮作物中微量营养素含量低或生物有效性利用度差,导致营养缺乏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同时,现代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狭窄成为培育“优质-高产”并举型小麦新品种的主要障碍。因此,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优质-高产”育种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与关键。野生二粒小麦是栽培小麦的四倍体祖先种,具有大籽粒、高蛋白、高Fe/Zn含量、抗逆、抗病等优良特性,是普通小麦改良极其宝贵的种质资源。因而,将野生二粒小麦中的优良特性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对培育小麦“优质-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基于连锁不平衡为基础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挖掘控制营养品质性状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位点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首先对野生二粒小麦D1及其渗入系163份材料以及野生二粒小麦D97及其渗入系86份材料构成的两个研究群体的4个营养品质及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四个环境下的表型鉴定;其次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24022个DArT标记,对衍生自野生二粒小麦D1和D97的两个普通小麦渗入系群体的营养品质及农艺性状进行遗传结构解析,挖掘其所具有的籽粒高蛋白质含量、高微量营养素(铁、锌、锰)含量,以及优异农艺性状的显著关联标记及相关候选基因,进而探讨野生二粒小麦在普通小麦背景下对营养品质及产量的遗传改良潜能。为野生二粒小麦在“高产-优质”小麦育种中的有效性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与物质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的蛋白质含量(GPC)表型鉴定: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的GPC变幅为11.97-19.73%,其均值范围为14.39-14.73%,在所有测试环境中都大于14%,达到了强筋小麦蛋白的指标,显著高于其弱筋亲本CN16(12.00-12.90%),并且和千粒重(TKW)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野生二粒小麦所具有的高GPC特性通过远缘杂交后进一步传递给渗入系(普通六倍体小麦),在普通小麦背景下对GPC的改良效果显著,不但没有对千粒重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有些材料的TKW超过了亲本CN16(46.80 g),达到了GPC和TKW同时改良的效果。2.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的籽粒铁、锌、锰微量元素含量(GFeC、GZnC、GMnC)表型鉴定: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的GFeC和GZnC的均值范围分别为80.90-109.68 mg/kg和55.99-68.75 mg/kg,在所有环境中都显著高于亲本CN16(38.15-49.20 mg/kg,36.67-41.64 mg/kg),而GMnC的均值(30.36-39.42 mg/kg)虽高于CN16(23.43-27.03 mg/kg),但差异性不显著。可见,与GMnC相比,野生二粒小麦在普通小麦背景下对GFeC和GZnC的改良效果更为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三个微量营养素含量与TKW之间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的高GFeC、GZnC特性能够导入普通小麦,并且能够在普通小麦背景下进一步传递和表达,从而使籽粒微量营养素含量和产量同时得到改良。3.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6个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鉴定:总体上,渗入系群体的株高和亲本野生二粒小麦相比显著降低,大多数处于中杆(90-100 cm)和中高杆(100-110 cm)水平,并且与分蘖数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渗入系群体的分蘖数、小穗数和千粒重都基本达到了亲本普通小麦CN16的水平,千粒重均值在45 g以上,甚至大部分材料的千粒重都超过亲本CN16(46.80 g)。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的抽穗期和开花期与亲本CN16的差异不显著。4.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的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D1渗入系群体主要被分为三个亚群,D97渗入系群体主要分为两个亚群;L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之间LD程度差异较大,不同基因组的LD衰减距离也各不相同,总体而言,D基因组的衰减距离大于A、B基因组。全基因组的连锁不平衡衰减距离在渗入系群体中约为12 c M。5.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GPC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的一致性结果,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共检测到27个与GPC相关的重要MTA,其中位于1B、2B、3B、4A、6A、6B和7B染色体上发现的18个MTA可能是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赋予高GPC的新位点。根据这些MTA共推定40个与GPC相关的候选基因可能在赋予小麦籽粒高蛋白质含量中起重要作用。6.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籽粒铁、锌、锰微量元素含量(GFeC、GZnC、GMnC)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的一致性结果,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共检测到21个与GFeC、GZnC和GMnC相关的重要MTA,其中16个MTA未见报道。这些MTA对TKW没有负面影响,将有利于高微量营养素含量品种的开发。此外,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共推定44个与微量营养素相关的候选基因可能在谷物微量营养素含量方面具有潜在作用。7.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6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于一般线性模型(GLM)和混合线性模型(MLM)的一致性结果,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共检测到195个与株高、分蘖数、小穗数、抽穗期、开花期和千粒重相关的稳定MTA。其中,一些MTA与抽穗期和开花期同时相关,并且在2B和5B染色体上聚集成簇。此外,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共推定了31个与农艺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8.基于表型数据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结果,在野生二粒小麦渗入系群体中筛选出24份集合高蛋白质、铁、锌、锰位点以及农艺性状表现优异的载体材料。这些载体材料有望作为蕴含野生二粒小麦优质和高产特性的普通小麦品种资源,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花球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性状,因为消费者对不同颜色的产品有偏好,而且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绿色花球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对绿色花球性状的遗传研究却非常有限。对控制绿球性状的QTL进行精细定位一方面有助于开发与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从而对绿球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大大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主要病原体,给全球的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PCVAD的主要手段,目前PCV2疫苗主要包括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而PCV2 Cap作为这两类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可自组装成病毒样颗粒(
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磷肥施用量相对较大。由于该区紫色土风化速度快,土层浅薄、母质疏松等特点,加之该区域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农田水土流失严重,极易造成磷素流失,不仅降低了该区域土壤肥力和化肥利用率,而且会对下游受纳水体造成威胁。本研究从胶体态磷角度出发,通过室内模拟实验,从纵向迁移到水平侧渗再到坡面迁移,系统地研究了川中丘陵区紫色土胶体态磷流失特征及机理,针对其流失特性进行初步防治探索
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状菌,该菌传染性强、治病率高,人和畜均可被感染,感染它后能够引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它的危害较大,主要损害人和畜的生殖系统。布病的传统检测方法,时间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当前快速检测技术要求。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工具。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生物分子膜的固定是影响传感器性能的重要因素,分子定向固定技术可以克服生物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无序固定状态,
玉米的野生近缘种材料主要指玉蜀黍属的大刍草和摩擦禾属的摩擦禾,它们具有优质、抗病、抗虫、抗寒、耐涝、耐盐和多年生等多种优良特性,是玉米新材料创制和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我们利用玉米、四倍体多年生大刍草和摩擦禾三物种,通过远缘杂交与多倍化,创制合成了玉米(M)-摩擦禾(T)-大刍草(P)异源多倍体系统(简称MTP系统)。该系统集合玉米、大刍草和摩擦禾三物种的基因组,集杂种优势和多倍化优势于一体
本文系统进行了“基于风味组学的茶叶香味与成分的映射关联评价研究”工作。即借鉴“组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分别对茶叶香气、滋味进行“多因子”感官评价和“多组分”化学成分“呈味”评价,并建立茶叶香气、滋味的感官品质因子与组分含量与配比之间的映射对应关系;通过关联性评价阐释茶叶“呈香、呈味”特征模式,并构建茶叶香气、滋味的“风味轮廓图”。本研究旨在丰富茶叶风味化学的相关内容;改进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建立感官
本论文首先通过动物试验,在生长中期草鱼蛋白需要量28%的日粮基础上降低2%蛋白后添加不同水平的酶解大豆蛋白,考察其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其次,通过动物试验,研究了酶解大豆蛋白对生长中期草鱼肌肉抗氧化酶活和基因表达、Nrf2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体外细胞试验,研究了酶解大豆蛋白效应物对草鱼肌管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探索了酶解大豆蛋白对生长中期草鱼肌肉抗氧化
轮烷树状分子作为一类新型的高阶机械互锁分子,是将一个或多个轮烷基元引入到树状分子骨架中而形成的超分子拓扑结构。它兼具了树状分子的星型超支化三维结构和轮烷分子独特的运动性质,可用于构筑新型的超分子智能响应材料和集成人工分子机器体系,因此受到超分子化学家和材料化学家广泛的关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人们成功构筑了结构多样化的轮烷树状分子,并在诸如纳米反应器、基因传递、智能响应材料和人工光捕获系统等领域表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2n=2x=14,DD)是普通小麦D基因组供体,具有丰富的优异性状,是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二级资源。人工合成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2n=6x=42,AABBDD)是转育节节麦D基因组优异基因到普通小
籽粒灌浆决定着水稻的产量和稻米品质,但影响灌浆的关键因子仍未完全阐明。丙酮酸激酶(PK)是糖酵解途径的一个关键限速酶,其催化底物PEP和产物丙酮酸是细胞内物质合成与代谢的重要前体。研究表明植物中丙酮酸激酶基因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如调控种子发育和贮藏物质合成、叶片中糖的代谢和茎中同化物的转运等。因此,进一步探究水稻PK基因的功能对完善水稻籽粒灌浆调控网络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前期获得一份T-DNA插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