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颈内动脉分段及虹吸部正常解剖形态与测量。(2)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分布,正常组与钙化组比较。(3)模拟正常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特点、动脉硬化狭窄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二者比较探讨血流动力学因素与虹吸部硬化的关系。方法(1)选择研究对象的条件: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行头颈CTA检查患者中,查找50岁以上住院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正常组70例、钙化组70例。在图像工作站上重建虹吸部血管,观察血管的形态,并测量C4、C5段折角及血管直径,对比两组的差异。(2)基于CTA数据实现颈内动脉有限元建模,用ANSYS13.0CFX软件模拟虹吸部血流动力学。观察正常血流及血管硬化狭窄后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颈内动脉虹吸部解剖形态分四型:以“U”、“V”多见,分别占53%(148/280),30%(84/280);“C”型、“S”少见,共占17%(48/280)。颈内动脉虹吸部钙化分布:C4段外弯钙化96例(96/352),占总数27%,内弯段钙化58例(58/352),占总数16%。C5段外弯钙化48例(48/352),占总数14%,内弯段钙化67例(67/352),占总数19%。C6段外弯钙化48例(48/352),占总数14%,内弯段钙化35例(35/352),占总数10%。两组患者年龄统计结果为正常组(70例)年龄59.17±10.27岁,钙化组为(70例)67.39±9.32岁;t检验结果为:年龄t=9.32,P <0.05,两组有显著差别。血管直径:正常组直径为4.29±0.63mm,钙化组为4.90±0.44mm;t=1.610,P>0.05,两组虹吸部血管大小无明显差别。C4、C5段折角测量值:正常组(左右两侧,140例)C4折角为87.23±36.66度,钙化组为(左右两侧,140例)84.30±37.35度;C5折角正常组(左右两侧,140例)为49.21±26.01度,钙化组为(左右两侧,140例)为54.57±24.16度。两组t检验,其结果为:C4折角t=0.575,P>0.05;C5t=24.16,P>0.05,两者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正常管腔血流动力学特点:血流在弯曲的虹吸部内仍呈层流状态,但经过两个折角时血流发生旋动,血流在外弯速度较慢,内弯速度较快。管壁剪切力以外弯低,内弯高。动脉硬化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特点为:动脉粥样斑块引起血管狭窄,斑块下游形成湍流及低剪切力区;狭窄程度增大,血流湍流、低剪切力区扩大,向心性狭窄较偏心性狭窄血流湍流、低剪切力区更明显。结论颈内虹吸段解剖形态以“U”、“V”多见、以“C”、“S”型少见,钙化以C4外侧弯最多见。钙化与年龄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动脉钙化发生率越高。血流与血管的几何形态密切相关,弯曲形态影响管壁剪切力,导致血流发生旋动;狭窄后低剪切力、湍流可能诱发动脉粥样斑块、钙化形成,以向心性狭窄明显。血流旋动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