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后国家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和“文化大革命”,以及之后的改革开放阶段。在各个阶段,针对手工工艺的产业政策,大都基本保持“内销服从外销”为国家创汇的要求;而在生产方式上则面临对所有制形式的改造。这种调整和改造都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大背景紧密相连,对之后的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讲:工艺美术的发展现在还留者那个时代的影子。中国多地都有大漆制品的生产,并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产业中心。新中国建立之后,全国陆续建立了70多家漆器厂家。出于出口创汇的要求,生产日用漆器为主的行业并不被重视,得到国家扶持的往往是更擅长生产装饰、陈设漆器的产区。这一时期的漆工艺产品在类型、题材、工艺技法和审美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对后来漆艺生产而言,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个体作坊向工业化的转化,漆艺生产变成整体经济布局的一个部分。其次,为了加强生产,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为企业提供支持。包括资金、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此外,行政力量的强势介入,破坏了原有的漆艺生产的业态。由于发展方向的变化,生产的目标转向出口创汇,将国外作为产品最终的市场。这使得行业与本土生活之间的联系被切断,计划经济重视效益轻视文化的问题在漆艺行业也一样存在。研究50-80年代漆艺发展,对今天而言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