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证券市场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投资者数量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迅速地增加到现在的投资账户过亿,而中小投资者始终是证券市场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之一。中小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既受到当时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也是其对交易行为本身认知实践的结果。有鉴于此,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中小投资者股票市场的实际交易数据,对其投资交易行为中涉及处置效应、过度自信、过度交易等心理认知偏差进行系统研究。
一般而言,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久的持有亏损的股票,反映出投资者回避亏损的心理倾向。处置效应会让投资者非理性的长期持有一些早已失去投资价值的股票,造成赢少亏多。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过度自信,从而进行了一些非理性的交易,结果是其交易股票的实际表现往往与预期的不一致。如果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存在较为显著的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那么是否也存在由此带来的过度交易行为?过度交易是指投资者受到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影响而导致其交易频率过于频繁,以至于较高交易频率投资者的盈利率要低于低交易频率投资者的盈利率。对于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某营业部实际交易账户数据进行较为系统的实证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明显倾向于卖出获利股票,而较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票。经测算,中小投资者卖出盈利股票的平均概率是卖出亏损股票的两倍左右。
其次,中小投资者平均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明显大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并且在熊市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在牛市中表现的并不明显。这两点共同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存在较明显的处置效应。
第三,中小投资者买进股票的后续收益率明显低于卖出股票的后续收益率。说明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在交易行为的决策过程中确实存在较明显的过度自信,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收益表现出明显的不一致。
第四,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交易行为中存在过度交易的倾向。投资者平均交易次数远高于发达市场中的数据,充分说明中小投资者存在过度自信、过度交易以及急于求成的心理认知偏差。
最后,投资者过度交易的行为导致其财富损失。低交易频次的收益率明显高于高交易频次的收益率。长期持有股票降低交易频次或许是中小投资者提高个人收益率的有效办法之一。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中小投资者心理素质培养和政策监管等层面提出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