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东盟不干涉内政原则的演变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法的一条基本准则,是《联合国宪章》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维护国家主权、保护国家领土完整、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保障。东盟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在成立之初便实行不干涉内政原则以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外来势力的干涉和维护地区稳定。因此,在该地区的许多问题(如柬埔寨问题)上,东盟一直坚持不干预其他国家内政的原则。   然而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泰国除外)第三世界国家不断掀起独立浪潮、殖民体系日趋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20世纪70、80年代,东盟内部虽出现数次危机,但因各成员国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就一些问题积极地进行沟通,都一次又一次地度过了难关。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级体系的瓦解,世界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地区主义兴起,区域一体化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对主权的过分珍视,完全不允许外部力量介入本国内部事务或对他国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势必会阻碍地区合作,甚至危害他国与地区安全。因而不干涉内政原则在东盟内部日益受到质疑,人们在坚持还是改变不干预原则上开始了争论。尤其到了20世纪90年代,东盟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印尼森林大火、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东盟因各国固守不干预内政原则,致使东盟对这些事态反应迟缓,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东盟各界对不干预原则的争论更是不绝于耳,要求改革的呼声不断。面对来自地区内外的压力,为更好地促进地区合作、维护地区利益,东盟对不干涉内政原则正在做着新的诠释,东盟在新的形势下已经迈出了改革的步伐。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原则正经历由不干预到建设性干预(积极干预),再到灵活参与的演变过程。   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改变是在吸取历史教训、适应时代潮流的背景下进行的,不仅政界、学术界要求改变,民间团体、社会个人等也呼吁调整这一原则,其演变也合乎新地区主义、主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故而其演变是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且这种变化将影响着东盟共同体的建设、东盟地区认同的形成很多障碍,尤其是缅甸、柬埔寨等小国的坚持,在某些事情上东盟的行动仍然迟缓,难以越雷池一步,但针对日益变化着的现实,为更好地促进地区合作,东盟对不干预原则正在一点点的突破,东盟将会在更多领域内对不干预原则做出调整。
其他文献
新世纪以来,东盟地区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比较迅速,政治参与能力明显增强,试图对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发挥影响;而东盟在许多领域面临着地区性问题的挑战,需要包括公民社会组织在内的多
随着两岸贸易量和台商赴大陆投资的飞速增长以及两岸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需要两岸金融业的交流与合作。当今是一个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如
微信会员卡作为一种新兴的虚拟会员卡在商品消费服务中被广泛使用推广,从法律的视角对微信会员卡进行探析,解决其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文章的出发点。首先,
台湾政党体制转型,是台湾政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研究台湾政党体制转型,在理论上,不仅可以为政党理论,特别是政党体制及其转型理论提供案例支持,还可以从中透视出台湾政
近年来,跨境旅游消费纠纷呈井喷式增长,用新兴的在线调解的方式来解决此类纠纷,能够适应其特点并回避复杂的法律冲突问题,从而具有灵活、高效和低成本等显而易见的优势。本文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