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作为全球最普遍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国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巨大。为更深入地了解干旱,揭示干旱的分布特点和成因,本文通过洞庭湖流域84个气象站点1962-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数据资料,基于综合干旱指数(CI)和区域干旱强度,利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阈值分析等方法分析洞庭湖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对比干旱年与湿润年的日最高温度、无雨日数和最大连续无雨日、500hpa位势场距平、西太平洋副高指数、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极涡指数特点,对干旱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52年,区域干旱强度在夏季、秋季、夏秋和秋冬时节较强。春夏时节、夏秋时节、秋冬时节和冬春时节的平均干旱强度比春、夏、秋、冬单个季节的平均干旱强度大。小波分析表明,区域干旱强度的周期以10a为主周期,5年和22年为次周期。近52年来,历年干旱站次比主要集中于10%-30%之间,多表现为区域性干旱,以夏季和秋季的干旱范围较大;干旱频率高发时期主要为夏季、夏秋时节和秋季。干旱频率高发地主要集中在流域的南部山地和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区。(2)区域干旱强度值与平均日最高温天数、无雨日数均为反相关。其中,区域干旱强度与无雨日数的相关性较大。就春、夏、秋、冬四季来看,夏季、秋季无雨日较多,区域干旱强度与夏季、秋季的无雨日、日最高温度的相关性较大。从季节性干旱年与湿润年来看,季节性干旱年的平均高温天数和无雨日数较多。在空间分布规律上,流域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和南部的山地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干旱年份与湿润年份的无雨日均较多。(3)就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来看,春季、冬季干旱年与湿润年的位势高度距平局部相反,夏季、秋季干旱年与湿润年位势高度距平在全局范围内大体相反。流域内季节性干旱年位势距平以正距平为主,湿润年份位势距平以负距平为主。就副高指数而言,春季、冬季干旱年所有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小于湿润年。秋季干旱年副高指数(除西伸脊点)均大于湿润年副高指数。春季、夏季、冬季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较湿润年偏东,秋季反之。就极涡指数而言,极涡强度和面积以冬季最大,春季次之,夏季最弱。从全年看来,湿润年受到极涡的影响较大。(4)季节性干旱年的水汽通量大致小于对应的季节性湿润年的水汽通量。从四季来看,湖南以夏季水汽通量最大,输送路径最多,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春季、夏季、冬季水汽输送路径主要为:跨赤道经阿拉伯海-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部或北部通道。秋季水汽输送主要经印度洋-孟加拉湾进入湖南。干旱年洞庭湖流域水汽通量散度以辐散为主;湿润年洞庭湖流域水汽通量散度以辐合为主。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强水汽输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