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河南省紧跟中央步伐,开展对资本工商业改造工作,并积攒了自身的特点和经验,这对河南现阶段发展都有所启示。  1948年10月,河南省会开封解放。由于此时河南省的商业资本少,工业基础薄弱,受战争影响出现经济阻滞,于是河南省从三个方面来调控工商业市场,为之后工商业改造打下基础。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兑换“中州币”和“人民币”来实现货币的统一,抵御通货膨胀,并通过降低税收和统一税制政策,帮助私营业主渡过困难期,使政府达到控制金融市场的目的;河南省通过“收购”原料的方式,活跃工商业市场、恢复城乡物资交流,加强了政府对原料市场的控制;河南省在“五反”运动后,再次调整工商业市场,加强了对自由市场的管理,削弱私营企业对市场的垄断力。  1953年总路线提出后,河南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委托经销代销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其中统购统销政策,在河南这样一个粮食大省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政府控制住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产生了三方面的影响:河南省的粮食自由市场被取缔、经营农副产品的私营业主与农民之间的联系被削弱、私营企业同政府签订加工订货合同。其结果是:经营农副产品的小业主自然而然的被改造,政府在加强企业加工订货生产管理的同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其后,随着统购统销范围的扩大,私营批发商也因无法掌握货源,日渐萎缩,国营公司逐步代替私营批发商。当客观形势要求改造更深一步时,就必须向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公私合营过渡。  1955下半年,河南省开始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并在各地、市、县都成立了对资改造领导小组,来加速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的形成。大型的工业、商业按照行业类别的不同实行公私合营,小商小贩、饮食业等则以纳入合作商店或是合作小组的方式进行。到1956年底,河南省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因改造工作进程过快,难免出现了些许偏差,但总体来说,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了如此复杂的社会变革,是历史性胜利。在河南省私营工商业改造期间,内迁工厂、“一五”重点工业建设,都通过统购统销、加工订货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为河南工业发展都做出了贡献。反思河南省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成功与失误,对当前河南经济建设、促进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等都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架构中,一直有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长老秩序”或“礼治秩序”的机理,且地方自治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一大特点。故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曾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数以十万计的东南亚华侨返回中国大陆,由于政治的原因,他们与海外华人社会的联系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归侨、侨眷在政策的允许下,通过探亲访友、旅
刘少奇使用过的办公桌    在湖南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中,收藏有一张20世纪60年代刘少奇在北京中南海福禄居使用过的木质棕黄色办公桌。这张办公桌左边部分有四个抽屉,中间部分有一个抽屉,右边部分上面为抽屉,下面为小柜。该办公桌保存完好,但色彩陈旧,桌面漆皮上有几处杯底烫痕,桌面上还有一处烟头烫痕。2006年11月,经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该办公桌为国家一级文物。    讲起这张办公桌的来历,还真是巧
危机时期是有利于战略性调整,应该让位给一个改进的重点放在最优先考虑的。欧洲和亚洲都深深相互依存。经济危机明显影响这两个地区,但这些共同的经济脆弱性也应在安全方面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