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贫困测度与益贫式增长研究——以贵、桂、川、渝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xianc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西南地区由于农业资源稀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同时,西南地区也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集聚地,由于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制约,人力资本素质偏低,贫困人口比例大,是国家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较,西南地区当前和将来都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既要“赶”更要“转”。所谓“赶”,就是经济增长速度要加快,它是扶贫攻坚和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障;所谓“转”,也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从过去主要依赖资源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模式转变。同时发展方式决定了贫困人口融入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发展结果是“益贫”还是“益富”。“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理论的核心正是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贫困人口的参与,并且最终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从发展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实践经验来看,经济增长虽然能从总体上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又会抵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所以“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减贫”形成了相互制衡的三角关系。本文以“益贫式增长”理论为基础,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梳理益贫式增长的理论脉络和评判指标体系,采用了贵州、广西、四川、重庆的相关数据和调研资料,重点研究西南地区的贫困及反贫困状况,并评价这一地区“益贫式增长”的得失,提出未来“益贫式增长”的路径选择。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依据社会资本理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村,缺乏有效的社会参与网络。在以亲缘、民族信仰为媒介连接的横向社会资本,存在低(短)连接高整合;以国家行政村级治理和村民权威治理为媒介链接的纵向(垂直)社会资本,则存在高(长)连接低整合;而处于两者之间的农村经济组织还处在初级的发育阶段。  笫二、测度西南地区贵州、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区.市)贫困FGT指数状况。发现从2000年以来四个省(区.市)的三个贫困指数:贫困广度(贫困发生率)、贫困深度(贫困距离指数)、贫困强度(平方距离指数)都呈现降低的趋势,尤其是农村的绝对贫困率下降的速度最快,且表示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变化不大。但农村居民的相对贫困有上升趋势,与城镇居民的相对贫困在慢慢的趋近,同时农村居民减贫的速度越来越慢。  第三、测度贫困率变化因素。保持贫困线不变,分别分解了农村绝对贫困变动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贡献(减贫效应和减贫弹性),发现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越来越小,而收入分配对贫困效应越来越大,经济增长减贫弹性年均值小于1,收入分配减贫弹性年均值大于1,这说明了为什么减贫难度越来越大。通过农村(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人群收入增长速度与农村(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比较,发现在2000年以来多数年份低收入人群人均收入增长率低于全体农村(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因此总体上可以判断过去的经济增长是非益贫的。  第四、在产业发展益贫重心上,通过三次产业比重结构与减贫关系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发现贵州第三产业比重与贫困率变化存在负相关,广西第一产业比重与贫困率变化存在负相关,四川、重庆第一、第三产业与贫困率变化存在负相关,但第一产业的偏弹性要大于第三产业。四个省(区.市)第二产业与贫困率都存正相关,表明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反而会增加贫困率,不利于减贫。  最后、在有效减贫路径对策上,除了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夯实贫困地区发展基础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实施有效的减贫战略,因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是离贫困人群“最近”的产业,贫困人口容易参与。但如果仅仅发展传统种养殖业,西南地区的农业资源不具有优势;因此,西南地区要走特色农业产业道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如何将“原子”状的贫困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产业发展的“益贫”,关键是要利用少数民族村寨高度整合的熟人社会网络,嵌入具有“好人+能人”的产业组织带头人,形成带动贫困人口致富的农业产业组织。
其他文献
期刊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化已成为21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据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