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博物馆导向下的旅游开发及文化保护——以地扪为例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旅游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生态博物馆这一新兴理念逐渐引入中国,生态博物馆的研究也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自1995年中国第一家生态博物馆-贵州省六枝地区梭嘎生态博物馆成立以来,贵州省又相继成立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锦屏县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和黎平县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3座官办生态博物馆。至此,贵州省已有4家官办的以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原生态文化为目的的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一种新型的传统文化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示范性效应。在生态博物馆的保护和引导下适度地开发生态旅游是可行的,这种模式下的生态旅游开发应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的原则。   2005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成立了贵州省第一家民间企业家创办的生态博物馆--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其宗旨和目的是促进当地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收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文化记忆。   本文利用了民族学田野调查的方法,采用了大量的地方资料和口述史料,结合历史学与旅游学对生态博物馆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本文以贵州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为例,对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新思路,即将地方生态博物馆与文化旅游的发展相结合,由社区居民来管理社区文化,解释自己的文化并选择其发展的方向,从而促进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实现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也是生态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尝试。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明确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分析了生态博物馆的起源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文章的第一章主要研究地扪历史,包括村落形成、人口来源及村寨发展等内容;第二章解释了什么是旅游资源,并分析了地扪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包括生活设施、民族古建筑、社会风俗、礼仪及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民间文学、文艺等;第三章笔者提出了对地扪开发旅游的一些构想,提出了旅游开发与生态博物馆之间的博弈,并试图找到旅游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对接点;第四章是笔者根据实地调查情况总结了地扪的开发和保护现状,并对以后地扪生态博物馆的开发和保护提出了建议。最后的结语对整篇论文进行回顾总结,希望所做的研究能对地扪生态博物馆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沙嘎是动物的踝骨,也称距骨或髀石,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娱乐的一种用具。沙嘎游艺历史悠久,影响广泛,至今仍为许多北方民族所热爱。本文对其作初步的研究探讨。  
期刊
期刊
近代上海是个迅速发展起来的移民城市,各地商帮的活动促进了上海的繁荣,旅沪徽宁商帮就是其中之一。而徽宁同乡会就是旅沪徽宁帮的一个主要同乡团体,它的一系列活动对上海几
种族主义的概念起源于近代欧洲,它起先表达的是人们阶级和出身的差别。后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活动的开展,殖民者们(多为白人)为了显示自己与有色人种之间的区别,往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