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原发于骨组织的恶性肿瘤,由肉瘤性成骨细胞及其直接产生的骨样组织、新生骨构成,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易于发生转移。骨肉瘤的发病年龄轻,常发生于10-30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致死率,致残率高。骨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及手术切除。近20年来,随着对骨肉瘤认识的深入以及化疗、手术技术的提高,使成骨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率都有较大提高[ 1-4]。所以,对骨肉瘤的早期诊断已成为提高成骨肉瘤患者生存率和保肢率最重要的前提。骨肉瘤的诊断需要三方面的结合,即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在我们影像学方面,主要的检查方法有X线,CT,MRI等等。传统的X光片,其空间分辨率高,可全面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部位、骨质破坏范围,能观察轻微骨膜反应,且能直观地显示Codman三角,但其密度分辨率低,对于微小的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显示以及肿瘤对骨髓、骨骺的侵犯、软组织肿块及周围结构受侵情况不能清晰显示,故而影响了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分期。CT的密度分辨率高,可分辨出软组织密度、坏死囊变密度、出血密度、骨质密度等多个层次。对观察骨破坏区及软组织肿块内的肿瘤骨较X线满意,但其不能确认软组织及骨髓腔内病变的侵润范围。MRI能多平面、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力高,在显示骨髓、骨骺、关节受侵、软组织肿块及肿瘤周围结构改变等方面明显强于X线平片及CT。MRI检查敏感性高,特异性低,容易造成假阳性诊断。以上几种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在宏观的角度观察病变的形态及特征,不能够观察病变内的微观状态以及水分子的弥散特征。而DWI确实具备此项功能,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就是通过磁共振弥散成像(MRI-DWI)技术来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0例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患者20例,良性骨肿瘤病例20例,,恶性骨肿瘤病例20例)及20例正常人.先进行常规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压脂T2WI扫描,必要时加做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而后在轴位T2WI上选择,DWI序列进行检查。DWI技术通常采用EPI技术,b值分别取400 mm2/s,600 mm2/s,800mm2/s。扫描结束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分别测量骨肉瘤病灶,正常人,恶性骨肿瘤病灶,良性骨肿瘤病灶的ADC值。测量时,选取的感兴趣区的面积要尽量保持一致,并且采用多点测量的方法,取其平均值。通过比较骨肉瘤与正常人,良性骨肿瘤,其他恶性肿瘤的ADC值的差异,来探讨DWI在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分别邀请几位高年资的核磁医师进行阅片,通过观察不同b值下所生成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来选取最佳b值。结果:1.骨肉瘤组织的ADC值:b=400时,ADC值为(1.333±0.213)x10-3mm2/s;b=600时,ADC值为(1.243±0.176)x10-3mm2/s;b=800时,ADC值为(1.152±0.123)x10-3mm2/s。2.正常人的肌肉组织的ADC值:b=400时,ADC值为(1.858±0.325)x10-3mm2/s ;b=600时,ADC值为(1.728±0.203)x10-3mm2/s;b=800时,ADC值为(1.629±0.136)x10-3mm2/s。3.恶性骨肿瘤组织的ADC值:b=400时,ADC值为(1.257±0.205) x10-3mm2/s;b=600时,ADC值为(1.238±0.158 )x10-3mm2/s;b=800时,ADC值为(1.189±0.097) x10-3mm2/s。4.良性骨肿瘤组织的ADC值: b=400时,ADC值为(1.812±0.316) x10-3mm2/s;b=600时,ADC值为(1..771±0.235) x10-3mm2/s;b=800时,ADC值为(1.694±0.181) x10-3mm2/s。结论:1.b=600可以作为骨肉瘤DWI成像的较合理取值。2.对骨肿瘤ADC值的测量及分析,可以对骨肉瘤与正常人及良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对骨肉瘤与其它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没有明显帮助。因此DWI对骨肉瘤的定性诊断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