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情感和语言在课堂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们都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然而,这些观点往往是从教师单方的角度来考虑教师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控制作用。课堂上教师语言的接受主体是学生。借鉴现代接受理论得知,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只是一种本体形态的产品,要使它成为学生的接受对象,必须经过情感体验的环节,才有可能显现出教师语言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是制约着教师课堂语言生成和表达的重要因素,还是考察教师语言接受程度的视角之一。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分别从“审美的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维序的语言”四个侧重点对教师语言的情感接受性展开案例研究,试图揭示某种情感产生的可能性或趋势。在课堂的审美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无论是对于传达自己的审美情感,还是引导学生的审美情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文本进行鉴评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进行言语义系统的转换,并且教师语言所流露出的审美情感其实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自然进行感悟时,教师自身要有对美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技巧。理科教师在对抽象概念进行“赋形”时应该避免俗气和牵强。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倾听,适时地显示权威,不过仅仅是作为“伴奏者”,学生将会体验到某种深刻的理智感,进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判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是主观还是客观,主要在于看教师的个人偏见对评价过程的影响程度如何。同样是带有个人偏见的主观评价,由于偏见最终所表现出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大相径庭。客观评价的效果则取决于评价的目的和对象等诸多因素。幽默的评价是以“主观”为其感性形式,以“客观”为其理<WP=3>性内核,幽默是评价性语言之中的润滑剂和强化剂。课堂秩序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行为秩序,二是状态秩序。分别处于P、A、C三种心理状态下的教师给学生所造成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状态秩序可以借此得到调节,进而对行为秩序产生新的影响。最后,本文简要谈了谈课堂生活的时代变化,以及教师语言的女性色彩,并且指出其中依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