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血色病1例个案报道并文献复习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9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色素沉着症(Hemochromatosis,HC)又称为血色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色病又称遗传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我国较为罕见。继发性血色病(Secondary hemochromatosis,SHC)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多继发于其他疾病和(或)治疗方法。血色病病因复杂,完善HH基因检测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漏诊。目的分析1例确诊为继发性血色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血色病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对血色病的认识水平,以利于血色病的早期诊断及规律治疗,防止器官不可逆性损伤,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报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确诊的1例继发性血色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分析该例患者的病史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腹部磁共振(MRI)检查、肝脏病理检查、基因检查、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经过、临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对HC进行讨论总结。结果(1)患者为49岁男性,因“反复腹胀、腹痛30余年”入院,患者30余年前检查发现肝脾肿大,幼年时期地贫病史,无输血及肝炎病史,近年来反复腹胀、腹痛,疼痛难以忍受,伴乏力、间歇性黄疸,直至2017年7月,肝脏病理诊断肝血色病,开始不规律去铁酮治疗。查体:面色晦暗,皮肤色素沉着,肝脏肋下3横指,脾脏肋下4横指,心肺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清铁蛋白4329.88ng/ml。核磁共振(MRI)提示肝脾铁沉积,肝脾肿大。地贫基因检测确诊为非缺失型Hb H病(--SEA/αCSα)。排除慢性肝病、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遗传性血色病等可能引起铁过载的相关疾病,诊断考虑非缺失型Hb H病继发性血色病。患者诊断明确后一直不规律去铁酮治疗,复查血清铁蛋白>2000ng/ml,治疗效果不佳,病情现已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2)文献复习结果:共收集国内血色病135例,男女比例:112:23,年龄最小43天,最大83岁,平均年龄44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色素沉着(59.1%)、脾大(57.4%)、肝大(44.9%)、糖尿病(38.6%)、乏力(41.0%)、黄疸(33.9%)、肝硬化(29.1%)、心脏病变(19.7%)、腹痛(15.7%)、性功能障碍(11.0%)、关节病变(3.1%)、闭经(3.1%)、肝癌(1.6%)。基础疾病多见于慢性肝炎与无效红细胞生成性疾病(31.8%),伴或不伴输血,有2例HH合并无效红细胞生成性疾病(1.4%),1例HH合并AOSD(0.7%),85例未详细记录基础疾病(63.0%)。治疗主要以铁螯合剂和静脉切开术为主(56例),其中3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完善HH基因检测并发现基因异常的共25例,主要以HFE H63D、HFE C282Y/R71X、HJV、TFR2、SLC40A1等非典型HFE为主。结论1.HC的临床表现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肝硬化、糖尿病、肝脾肿大、乏力、腹痛、心脏病变、性功能障碍、关节病变等。2.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肝功异常、肝脾肿大、腹痛、乏力时,应警惕血色病的可能,尽早完善SF、TS和腹部MRI检查,以免误诊、漏诊。3.HC病因复杂,HH基因检测可协助诊断,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4.临床上以静脉切开术和铁螯合剂治疗为主。5.早期诊断及规律治疗是HC患者预后的关键。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随着抗病毒治疗(ART)的普及和治疗时间的延长,艾滋病病毒(HIV)耐药的问题日益突出。HIV分子网络研究有助于发现HIV-1传播特征和重点人群。钦州市作为广西艾滋病疫情严重的城市之一,还缺乏针对HIV-1感染者的治疗前耐药和分子网络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以钦州市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治疗前耐药和HIV分子网络的相关研究,旨在了解钦州市未治疗HIV-1感染者的耐药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三线或三线以上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腺癌,且为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后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并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共纳入转移
目的探讨基于锥光束乳腺CT(Cone-beam Breast Computed Tomography,CBBCT)血管成像技术的乳腺血管及血供评价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60例患者的临床及CBBCT影像学资料。采用具有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设置的专用CBBCT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OY-TES-1在胶质瘤中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相关,但同时又存在表达的异质性,因此限制了OY-TES-1单独作为肿瘤疫苗的应用。已有文献报道,肿瘤中存在多个CTA“蔟集性”共表达的现象,为基于CTA的多价肿瘤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瘤高表达、与肿瘤纯度和预后相关的CTA,对候选CTA进
1 THSG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目的:探讨THSG对胃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THSG(0.6m M、0.7m M、0.8m M、0.9m M、1.0m M、1.1m M、1.2m M、1.3m M、1.4m M)作用于胃癌MGC803及MGC7901细胞24小时,cck8法检测两种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得出IC50后,以IC50为依据选择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平板克隆法检测两种胃癌
目的:研究杨桃根苯醌(BACR)对链脲佐菌素致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从TLR4靶点及其下游或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角度,阐明杨桃根苯醌治疗糖尿病体内作用及机制,为杨桃根苯醌防治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昆明小鼠适应性喂养3d后尾静脉注射120 mg/kg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320 mg/kg)、BACR高、中、低剂量组(120 mg/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广西地区青年与中老年健康成人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静息状态下肌肉形态结构及胫前动脉TA肌支血流参数,分析TA高频超声声像特征,为临床诊断TA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做健康体检的志愿者118例共236条TA行高频超声检查。根据年龄进行分组,青年组(20~30岁)64例,男27例,女37例。中老年组(50~65岁)54例,男20例,女34例。收集临床资料
目的观察miR-221-3p介导的c-Fos/beclin-1信号通路在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后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及意义。方法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CME组、CME+miR-221-3p抑制腺相关病毒组(CME+shRNA组)和CME+miR-221-3p空载腺相关病毒
目的:主要探讨CD54+/rASCs载体复合物在体内成脂细胞效应的理想实现途径和基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基因转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脂肪瓣的适宜技术方法,为目前临床上自体脂肪组织及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软组织器官缺损及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提供实验依据与理论支持
目的:利用CB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青少年不同颈椎阶段与腭中缝成熟度分期相关性及腭中缝骨密度比率。方法:收集1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8-20岁研究对象(106名男性和92名女性)CBCT影像学资料,根据Mc Namara等人描述的CVM(Cervical Vertebral Maturation,颈椎成熟度)分阶段方法将研究对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