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下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机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避免的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COVID-19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疫情宣传,加强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等工作。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号召,更有针对性的给公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首先需要了解公众在本次疫情期间的心理应对过程。因此,本研究以常识模型(Common Sense Model,CSM)为理论基础,从公众对疫情的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入手来探讨此次疫情过程中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机制。根据CSM模型,本研究假设:公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可以通过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并且疫情信息的卷入程度在该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为了验证该假设,本研究设置两项子研究:研究一的主要目的是编制适用于测量我国公众对于此次COVID-19疫情的疾病卷入和疫情应对行为的问卷;研究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态,并验证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会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一共收集143份问卷,对自编的“疫情卷入”问卷和“疫情应对行为”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疫情卷入问卷和疫情应对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疫情卷入问卷共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疫情卷入内容维度和疫情卷入时长维度;疫情应对行为问卷共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媒体宣传防控维度,消毒防控维度和出行防控维度。研究二共收集427份问卷,首先对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在抑郁、焦虑、及应激方面的得分都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国家的有效控制以及问卷收集在疫情的后半段期间,抑郁在性别及居住地上无显著差异,而应激在性别及居住地上都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的应激反应要强于女性(t=2.06,p<0.05),农村人口的应激反应要强于城镇人口(t=-2.91,p<0.01)。其次对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疫情卷入及疫情认知方面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应对行为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的疫情应对行为显著优于男性(t=-4.75,p<0.001)疫情卷入、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周期性)及疫情应对行为方面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除此之外,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态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疫情认知中的两个维度(情感表达和周期性)呈显著正相关,疫情卷入与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和周期性)和应激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疫情卷入与疫情应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周期性)与抑郁、应激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和周期性)与应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抑郁和应激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疫情应对行为与应激和抑郁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探讨了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情感表达和应激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情感表达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周期性和应激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周期性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总结来说就是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疫情认知和心理状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针对此次COVID-19疫情提出以下建议: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要加强公众对于事件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更要注重在引导过程中的心理建设,加强公众对事件的理解认知,引导公众合理调整情绪,从而做好对事件的应对行为。最后,本研究还有很多的局限和不足,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心理层面来探讨影响公众应对行为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指导的层面和方向,形成有效应对的一系列策略。
其他文献
儿童版画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诸多可能性,版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过程,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对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传递了学科育人理念,实现了美育目的。
本节课是在四年级进行的教学实践,是在学生会作等长线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在这节课上,学生将借助尺规探索如何画三角形,体会三角形形成的过程,感受圆规画弧的重要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对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会怎样借助尺规作给定三边的三角形?如何在作三角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意识?为此,我们设计了两个主要活动。
期刊
一、课前思考几何度量大观念中强调:寻找所度量的属性与图形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获得常见图形的计算公式,而转化、类比等提供了运用推理产生新的图形计算公式的视角[1]。在此之前学生经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等相关知识的探索活动,在探索过程中体验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那么在学习圆柱体积时,学生是否可以类比之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的经验,有效迁移到圆柱体积的猜想验证中呢?
期刊
版画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门类,以其独特的趣味性深受幼儿喜爱。在当前阶段的大班幼儿游戏化教学中,创意版画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重要价值和功能也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大班幼儿游戏化创意版画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同类型工作提供一定借鉴和指导。
八月竹(G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为倭竹亚族寒竹属方竹组的竹种,其出笋季节集中于夏季,可有效补充夏季无鲜笋可食用的空档。本研究引种来自四川的八月竹进行板栗林下栽培试验,对其生长情况及适应性进行观察,初步研究其繁殖、栽培管理等技术。结果表明,八月竹能够适应龙泉市的生态环境,越冬状况良好,存活率高。采用林下套种方法进行繁殖及栽培管理,在龙泉市具有较强的推广利用价值。
在新课改背景下,版画课程作为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特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文章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和新时期美育推进指导意见,以美育观念为引领,探究版画课程建设,归纳总结出内容多元、情境真实和主体转换三个核心内容。其中,内容多元强调通过多元版种选择、多元辅学材料和多元评价体系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情境真实旨在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主
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的县级文化部门通过文艺创作展演、艺术培训服务、非遗传承与创新等多种途径实施群众美育工作,在我国社会性美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级文化部门应继续提高文艺创作水平,扩大美育受众群体,拓展美育实施途径,逐步建构起体系化、多元化的群众美育模式,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美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