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COVID-19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可避免的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COVID-19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疫情宣传,加强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等工作。为了更好的响应国家号召,更有针对性的给公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首先需要了解公众在本次疫情期间的心理应对过程。因此,本研究以常识模型(Common Sense Model,CSM)为理论基础,从公众对疫情的疾病认知和应对方式入手来探讨此次疫情过程中影响公众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机制。根据CSM模型,本研究假设:公众对于疫情的认知可以通过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并且疫情信息的卷入程度在该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为了验证该假设,本研究设置两项子研究:研究一的主要目的是编制适用于测量我国公众对于此次COVID-19疫情的疾病卷入和疫情应对行为的问卷;研究二的主要目的是考察疫情期间公众心理健康状态,并验证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会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一共收集143份问卷,对自编的“疫情卷入”问卷和“疫情应对行为”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疫情卷入问卷和疫情应对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疫情卷入问卷共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疫情卷入内容维度和疫情卷入时长维度;疫情应对行为问卷共包含三个维度,分别是媒体宣传防控维度,消毒防控维度和出行防控维度。研究二共收集427份问卷,首先对疫情期间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公众在抑郁、焦虑、及应激方面的得分都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国家的有效控制以及问卷收集在疫情的后半段期间,抑郁在性别及居住地上无显著差异,而应激在性别及居住地上都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的应激反应要强于女性(t=2.06,p<0.05),农村人口的应激反应要强于城镇人口(t=-2.91,p<0.01)。其次对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疫情卷入及疫情认知方面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而应对行为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性的疫情应对行为显著优于男性(t=-4.75,p<0.001)疫情卷入、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周期性)及疫情应对行为方面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除此之外,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状态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疫情认知中的两个维度(情感表达和周期性)呈显著正相关,疫情卷入与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和周期性)和应激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疫情卷入与疫情应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周期性)与抑郁、应激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疫情认知(情感表达和周期性)与应对行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抑郁和应激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疫情应对行为与应激和抑郁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最后,探讨了疫情卷入、疫情认知、疫情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情感表达和应激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情感表达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周期性和应激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周期性和抑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总结来说就是疫情卷入对疫情应对行为在疫情认知和心理状态间的中介效应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针对此次COVID-19疫情提出以下建议: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要加强公众对于事件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更要注重在引导过程中的心理建设,加强公众对事件的理解认知,引导公众合理调整情绪,从而做好对事件的应对行为。最后,本研究还有很多的局限和不足,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心理层面来探讨影响公众应对行为的因素,从而更好地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指导的层面和方向,形成有效应对的一系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