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和降雨改变对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撂荒地自然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的重要措施,具有生态固碳和稳定土壤碳库的功能,在全球碳循环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探讨不同气候变化情境对撂荒草地土壤碳库和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调控机制,对于理解脆弱生境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并可为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恢复的碳汇效应和碳库稳定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恢复12年的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增温、增减雨25%、增减雨50%以及增温与降雨改变的交互作用,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撂荒草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差异,阐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收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和土壤碳排放三个关键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其与碳库稳定性的联系,并结合植被特征和土壤特性揭示气候变化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温、增雨以及两者的交互效应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含量和分配比例,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但降低了土壤碳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在增温处理下显著增加且总体上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反之则降低。其中,增温增加了活性碳组分的分配比例,增雨处理下活性碳组分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减雨处理,而惰性有机碳则相反。增温增雨的交互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程度高于单一因子的主效应,而减雨基础上增温可进一步降低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增温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和质量(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高于对照7.66%-32.71%。相比之下,增雨25%和50%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和质量分别较对应的减雨处理增加了1.64%-22.24%和6.66%-45.69%;而降雨改变与增温交互处理下,这种差异提高到25.53%-59.10%和51.94%-139.18%。这说明增雨及其与增温交互处理的土壤碳库稳定性低于减雨和增温减雨处理。(2)降雨减少及其与增温的交互处理减少了撂荒草地生态系统的净碳收入,且主要受菊科和豆科植物占比变化的影响。生态系统净CO2交换(NEE)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显著且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与对照相比,2018年和2019年增温分别降低和提高了植被生长旺盛季的NEE。增雨及其与增温交互处理的NEE显著低于减雨和增温减雨处理。2018年各处理的NEE均为负值,说明整个撂荒草地表现为净碳吸收。次年,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整体下降,特别是减雨和增温减雨处理下生态系统由碳汇转变为碳源。2019年增雨的同时增温对撂荒草地碳汇功能的提升程度更高,而减雨基础上增温可减少生态系统的净碳排放。植物多样性、科组成和植物碳、氮、磷含量共同解释了生态系统碳收支变异的95.71%。其中,NEE与菊科植物占比、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显著正相关,而与豆科植物占比和叶片碳、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相较于植物多样性和养分含量,不同气候变化条件下菊科和豆科植物的占比差异是影响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的主导因素,并且可通过改变NEE和叶片碳、氮含量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3)增温和降雨增加可促进撂荒草地土壤向大气释放CO2,而土壤微生物代谢特征是土壤碳排放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各处理下土壤碳排放的季节动态均呈“双峰型”曲线,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增温、增雨及两者的交互处理显著促进了土壤碳排放,而减雨和增温减雨则相反。土壤碳排放与降雨量呈正相关,降雨改变的基础上增温对土壤碳排放有抑制效应。此外,增温、增雨及两者交互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和速效磷含量、β-1,4-木糖苷酶和微生物氮、磷获取酶的活性、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和生物量周转速率(BTR);而减雨和增温减雨显著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氧化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氮、磷利用效率。土壤碳排放与有机碳各组分的含量显著正相关,且受土壤酶活性、CUE和BTR等微生物代谢特征的协同调控。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水分而非温度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气候因子;气候变化可直接影响或通过改变植被特征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作用于土壤酶活性、CUE、BTR和有机碳组分来改变土壤碳排放。(4)增温和降雨改变条件下,撂荒草地土壤碳库稳定性受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碳排放和生态系统碳收入的协同调控,且有机碳组分对碳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表征土壤碳库稳定性的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与NEE和惰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生态系统呼吸、生态系统总生产力、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OC)的分配比例以及土壤碳排放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和分配比例解释了74.83%的碳库稳定性变化,其中,ROOC的含量和分配比例解释率最高(58.00%)。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组分>土壤碳排放>生态系统碳收支。NEE不直接影响土壤碳库稳定性,而是通过改变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排放间接影响碳库的稳定性。本研究发现降雨量而非增温是影响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关键气候变化因子。气候变化可直接改变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含量而影响碳库稳定性,或者通过影响NEE、土壤酶活性、CUE和BTR间接影响土壤碳组分和碳排放,进而改变土壤碳库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土壤无机碳(SIC)是维持干旱、半干旱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关键指标,它关系到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平衡与碳固存速率。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各种生产、生活行为给大气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气候变暖速度,不利于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对土壤无机碳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稳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快速检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含量对我国干旱地区发展“精准
赛里木镇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为畜牧养殖提供了优质的草场,奠定了优质奶源的基础。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赛里木酸奶中含有较同类酸奶产品中含量高的功能性因子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简称GABA),并对赛里木镇的生牛乳和酸奶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高产γ-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确定了高产GABA的菌株为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delbru
运用SBM-ML模型测度2019年我国30个省市绿色能源效率,并基于组态框架,结合NCA和fsQCA方法探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绿色金融、环境规制和环保观念6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效率的联合效应。研究表明:单一要素并不构成绿色能源效率的必要条件,但区域经济发展在产生高能效上发挥着普适作用;存在4种环境组态,呈现了不同区域绿色能源效率的多重提升路径。
学位
羊把式是东乡族民间对精通活羊屠宰、分解和买卖之人的称呼,兰州市七里河区集中了一群羊把式。他们自1980年代开始从事清真羊肉的屠宰和销售工作以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城市群体,在兰州市清真生鲜牛羊肉的供应市场中首屈一指。本文以位于兰州市小西湖附近的羊把式为田野调查对象,旨在通过描述羊把式在兰州从事牛羊肉屠宰和销售网络的形成路径,来展示该群体融入城市的方式;继而从他们所处时代对于该行业
红色高棉事件是柬埔寨历史上一出令人痛心的惨剧。在短暂的执政时期,红色高棉不顾柬埔寨的基本国情推行的激进政策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红色高棉政权自此丧失了民心,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坍塌和毁灭,也成为了一代人挥之不去和无法逾越的梦魇。亲历了红色高棉事件这场空前浩劫的幸存者试图努力让这道刺目锥心的伤口成为永恒的警示,他们以回忆录的形式叙述重现这一事件,并在叙述中完成了自我的治愈与重塑。论文以幸存者写作的回
当下互联网媒介环境中的泛社交化场景使诸多信息的传播拥有了社交行动者更加依据自我而释放的意义。社交新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当下新闻传播中一种不可忽视的类型。依托社交媒体,公众不仅可以回应其它媒体的新闻信息,也可以自主地生产议题和内容,这使整个社会的新闻生产进入到一个多元化、分散化和新的组织语境中。与此同时,对已有新闻议题的评价和新议题的自生产,也凸显出社交新闻作为公众回应当下社会重大事件和反思社会事
撮戛是彝族人在特定的活动中成立的一种“组织”,它由活动主体父辈兄弟以及家族中年纪较大的老人组成,这些老人不仅是彝族传统文化以及家族家支情况的掌握者,更是彝族人中的权威者,他们在特定的民俗活动场域中凝结成一个整体,对整个活动的进行过程起到维稳与协调的作用,并对整个仪式过程进行指引与监督。与此同时,撮戛也反映了彝族人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见证了彝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过程以及彝族社会生活中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衰老过程中会伴随神经元损伤及突触可塑性下降继而引起的进行性痴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记忆、语言、认知及行为等功能。近年来,利用限制饮食中的特定营养素或总能量摄入改善机体衰老成为食品营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卡路里限制和间歇性进食的饮食限制模式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都表现出了延长寿命,降低衰老相关疾病风险的作用,如脑血
过往几千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历史充分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肿瘤、呼吸道感染等各类疾病,从而有效的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然而,病因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环境的变化性等因素导致疾病呈现出高度异质性和多样化趋势,并导致基于传统经验的中医药疗效呈现波动状态。为了精准刻画中药和复杂疾病之间的潜在关联,构建针对疾病的中药精准治疗方案,需要着重对复杂疾病和中药进行系统化的描述。因此,在本研究中,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