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s)联合点阵CO2激光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观察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态学及组织学改变,分析比较不同处理情况下瘢痕中I、III型胶原比值变化及成纤维细胞凋亡情况,探讨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s)是否能够成功补充干细胞到瘢痕组织内以及联合点阵CC2激光是否能够更加有效地抗瘢痕增生及实现皮肤功能性修复。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10只,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共获得增生性瘢痕模型80个,将其进行随机分组:瘢痕对照组(A组)、SVFs注射组(B组)、SVFs注射联合点阵C02激光组(C组)、点阵CO2激光组(D组),每组20个。2、SVFs提取及注射:造模28天后,切取的兔双侧腹股沟脂肪垫用PBS溶液反复冲洗,剔除血管,剪刀剪碎。PBS溶液反复冲洗以除去血液,加入等体积0.25%I型胶原酶消化液37℃恒温水浴消化30min,期间需运用旋涡振荡器振荡2-3次,向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PBS溶液充分混均终止消化,200目过滤网过滤未消化完全的脂肪团块。取过滤液,12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液,PBS溶液重悬细胞,加入6倍体积红细胞裂解液,室温下孵育8-10min,12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液,得到新鲜分离的SVFs悬液。B、C两组注射SVFs悬液,A、D两组不予处理。3、点阵CO2激光治疗(DeepFx:能量:15mJ,频率:300Hz,Shape:2,Size:8,Pulse:1,Density:5%):完成注射后,C、D 两组立即予点阵CO2激光治疗,A、B两组不予处理。4、标本的收集:观察各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大体形态变化情况.并于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28天、2月切取病变区组织,石蜡包埋保存。5、评价各组效果: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TUNEL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后I/III型胶原比值的变化。6、数据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来比较组间均数的差异,用LSD posthoc test比较两组间的差异。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造模后28天,各组兔耳创面均愈合完全并形成色红、质硬、凸起的增生性瘢痕,治疗后C、D组增生性瘢痕厚度随时间逐渐变薄,质地变软,颜色接近正常皮肤。B组增生性瘢痕质地变软、色泽变淡,但厚度较C、D组厚,较A组薄。A组瘢痕仍维持明显增生状态。2.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HE染色后镜下观察显示增生性瘢痕真皮层增厚,其间可见丰富成纤维细胞,部分炎性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胶原致密,排列紊乱,旋涡状或结节状排列分布,皮肤附属器消失。经治疗后B、C、D三组增生性瘢痕均有不同程度向正常皮肤转化。A组改善不明显。3.TUNEL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率:对照组A组瘢痕形成早期,仅有少量凋亡细胞,随时间推移凋亡细胞逐渐增加。B、C、D三组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2月成纤维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各时期凋亡率均比同期瘢痕对照组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2月成纤维细胞凋亡率高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治疗后7天、14天、21天成纤维细胞凋亡率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进一步对治疗后28天,2月进行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4.特殊染色I型/III型胶原比值:B、C、D三组在治疗后7天、14天、21天、28天,2月I型/III型胶原比值明显低于同期瘢痕对照组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随胶原的不断沉积,比值逐渐增高,达到一个峰值后,趋于稳定。C、D组I型/III型胶原比值低于同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治疗后第7、14、21天I型/III型胶原比值低于D组,但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治疗后28天,2个月C、D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s)联合点阵CO2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后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改善胶原形态、密度、排列,降低I/III型胶原比值以及血管的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疗效优于单纯点阵CO2激光及单纯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s)注射。2.基质血管成分细胞(SVFs)注射瘢痕后可能成功补充了干细胞到瘢痕组织内,使用点阵CO2激光治疗可能更加有效刺激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了皮肤的原位再生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