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是我国的西南工业重地,是全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上世纪80、90年代,重庆市主城区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由于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环保设施的落后,以及特殊的地形与气候特征,导致空气污染极为严重,一度成为世界著名的重酸雨中心之一。近20年来,重庆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先后开展了“两控”达标、“蓝天行动”,进一步调整了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实施了“退二进三”战略,确保了空气质量的逐步改善。为明确环境治理效果,探讨大气污染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本研究以位于重庆市主城中心的南岸区为例,选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为空气质量主要评价指标,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为评价标准,分析和评价了重庆市南岸区1996-2019年时间序列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降水中酸雨频率、硫酸盐、硝酸盐的时间变化特点。结合污染物达标情况的分析,初步判断目前南岸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态及主要污染因子,结果可为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岸区二氧化硫的浓度由22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的浓度在29-90微克/立方米之间变化,2000年最高,2009年最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由38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分析表明,1996-2019年南岸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整体呈现冷季高,暖季低的趋势。2.南岸区降水酸雨频率由74.7%降低到了1.1%;降水pH均值在4.87-6.55之间变化;硫酸盐浓度由43.5毫克/升降低到8.11毫克/升,硝酸盐浓度由2.71毫克/升上升到9.17毫克/升;降尘浓度在4.9-17.5吨/(平方公里·月)变化,大致呈“W”型变化。分析表明,影响南岸区降水pH变化的主要因子由硫酸盐向硝酸盐转化,酸雨的类型也以硫酸型为主的酸雨正在向复合型酸雨变化,逐步过渡到以硝酸型为主;同时通过降水各项指标和降尘的浓度变化也印证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3.南岸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大气污染物不利扩散、生态环境政策法规的影响和技术应用、燃煤消耗、机动车尾气排放、扬尘是影响南岸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