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物能耗与局地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n_you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人口集中在城市居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区的能源消耗也稳步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气象环境效应(如:城市热岛效应)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区域,主要利用考虑室内外能量交换过程的多层城市冠层方案(BEP-BEM,Building Environment Parameterization-Building Energy Model),并结合210个自动气象站和城、郊两个气象铁塔的观测资料,以及各区实际电力数据等,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地区建筑物制冷和采暖能耗(以下简称建筑物能耗)与局地气象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主要结论如下:(1)平均而言,北京热岛强度在夏季约2.02K,冬季约3.41K。为了定量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对北京建筑物制冷/采暖能耗的影响,利用BEP-BEM离线模式对城、郊代表性办公和住宅建筑进行连续一年的能耗模拟,驱动资料来自大气所和密云两个气象铁塔的观测数据。与自动站观测相比,BEP-BEM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出近地面气温和比湿等基本气象条件;同时,夏季制冷和冬季采暖能耗的模拟值,与Energy Plus结果在数值和变化趋势上均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就办公建筑而言,城区的夏季空调制冷能耗较郊区约增加36.53 W m-2(30%),而冬季采暖能耗约减少95.29 W m-2(23%);类似结论对住宅建筑也成立,但城、郊差异更小,分别是夏季制冷能耗约增加9.14 W m-2(17%)、及冬季采暖能耗约减少92.71 W m-2(20%)。全年来说,热岛效应使北京城区办公建筑的制冷和采暖总能耗减少了19.93 W m-2(8%),住宅建筑则减少了35.93 W m-2(16%)。在冬季,相比于清洁天,污染天的城市热岛效应更强,城区采暖能耗更小,这可能与低层大气层结更趋稳定、近地面风速更小有关,揭示了大气污染-城市热岛-采暖能耗之间的可能影响链。(2)就夏季而言,各区空调制冷用电负荷的观测分析显示,平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 LT(Local Time)和21:00 LT,且沿城区向外,晚间峰值愈加明显、甚至与下午峰值相当,尤其是在周末。在主城区,工作日的空调用电负荷普遍高于非工作日,此“工作日能耗岛”与办公建筑内的人类活动在周末明显减少、制冷需求骤降有关。峰值时刻的空调用电负荷与近地面温、湿条件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相比于气温或比湿单个气象因子,热指数对应的相关系数更高、达0.8~0.9左右。进一步,本文还从区县尺度上量化了峰值时刻空调用电负荷对局地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结果显示,随着与城区距离的不断增加,对气温(或比湿)的敏感程度明显减小、且在晚间峰值时刻更为敏感。以热指数为衡量因子时,各区两个峰值时刻的敏感度大小相当,表明其在北京夏季的空调制冷峰值用电负荷预测中,可能是比气温或比湿单一气象要素更为有效的预报因子。(3)选取2010年北京夏季的一次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其间的空调用电负荷及局地气象环境效应进行在线模拟评估。与Noah耦合BEP-BEM方案相比,文中采用的Noah-MP(Noah land surface model with multiparameterization options)方案对近地面气象要素的模拟效果更好,使城区站的近地面气温均方根误差从2.8°C减小至1.9°C,模式干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通过引入随城市用地类型变化的制冷参数比例,能够明显改进模式对郊区空调用电负荷的再现能力;此外,在模拟中考虑更为真实的空调系统工作时间表,有利于再现出“双峰”型日变化曲线。若空调系统24小时工作、且废热全部以感热形式排入室外大气中,可使北京主城区的夜间近地面气温升高1.5~2.4°C,增暖信号被限制在地面向上400m左右的浅薄大气层内,白天垂直混合增强、边界层相对深厚(~1.6km),增暖效应偏弱(~1℃左右)。另外,城市边界层热力结构的准确模拟,还需考虑空调人为潜热排放所占比例。(4)基于以上极端高温热浪个例,利用WRF/Noah-MP/BEP-BEM模式,讨论理想的均一性增暖情景下,此热浪个例发生发展、及其间空调用电负荷峰值变化。在均匀的扰动增温情景下,此高温热浪事件呈显著增强趋势,近地面气温按增暖信号强度呈比例增加,热指数增加更为明显。平均而言,在+2℃增暖情景下,近地面气温约增加1.9℃~2.2℃,白天、夜间无明显差别,在+4℃增暖情景下约增加4.4℃左右、略高于预设的增暖信号强度。均一性增暖造成的湿度增加不可忽视,相比于控制试验,+4℃增暖情景下城区站白天的平均热指数约增加5.9℃、比预设的增暖信号强度高2℃左右。在未来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空调制冷用电负荷峰值也明显增加,尤其集中在北京六环以内主城区。
其他文献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能够在各类平台上发布关于特定对象的文本内容。区别于数值型数据,这些文本内容反映了人们的主观意见,表达了发布者所持有的情感态度,使得文本成为最常见的情感宣泄工具。因此,对文本进行情感分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对决策制定、服务调整、舆情监管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然而,文本情感无法像常规统计信息直接获取,且现有研究工作对文本情感的处理主要集中于文本情
当前正值我国大力推进气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期,以提高气象数据共享应用为核心的气象信息管理系统时常会面临用户非法入侵和访问等安全问题。为了提高系统安全,多种信息保护技术被应用其中。密码口令是获得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访问权限最常用的一种身份认证法,但它极易被泄露、遗忘或破译。指纹因具有唯一性、稳定性的特征可作为一种身份认证凭证,但实际应用中,非法用户可通过人造指纹入侵气象信息管理系统,给系统访问带来安全隐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计算作为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被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应用。云计算可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使得在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交互的情况下快速获取资源。云计算以其高可伸缩性、成本低廉、运维便利等优点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行业的数据服务领域。随着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应对气象信息的海量存储和即时共享等问题,中国气象局正在加快推进气象大数
加强小麦主要病害的测报调查对指导病害科学防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遥感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作物调查方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补充手段。如何高效利用丰富的遥感数据和方法基础是实现作物病害准确、实时、快速、大范围的定量化区分与监测的关键。本文以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为对象,结合其不同的侵染循环机制和生境响应差异,综合不同发病期无人机高光谱影像以及Sentinel-2、Landsat-8和GF-
尽管土壤中的水分在全球水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少,然而,土壤湿度在全球能量循环和水循环系统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它通过改变地表的反照率,影响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输送等影响气候。目前,一些遥感和实地测量技术已被用于土壤水分监测。然而,如何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确度,以及土壤水分观测的空间、时间分辨率仍然是现阶段研究的主要难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 Sate
土壤湿度是气候系统的关键变量,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陆-气之间的热量、水分、动量和物质交换,影响局地以及区域气候,也是衡量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变量。本文基于土壤湿度数据和干旱指数,研究了1961-2017年中国土壤干旱变化特征,揭示了中国极端土壤干旱的概率风险特征,定量评估了不同时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贡献变化,研究了不同土壤干旱异常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结论如下:(1
空间天气的研究是基于雷达、卫星等系统所监测到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而空间电子系统在太空中受到高能粒子(如太阳高能粒子)的干扰,对其存储器中的数据造成误差,这就需要对其编码系统进行纠错。代数编码是最经典的一种编码理论,本文主要就所涉及的环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一个环 R的素根 P(R)、Levitzki 根 L(R)、上诣零根N*(R)、Jacobson 根J(R)和幂零元集N(R)之间的关系为:P(R
2011年10月28日搭载于美国SNPP卫星平台上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ATMS是一种跨轨扫描仪器,具有22个的通道,频率范围从23至183 GHz,可以用于在晴空和多云的条件下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研究,这对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误差、定标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误差校正后的资料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
低能见度天气会造成交通事故,危害人身健康。对低能见度天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利用多地基遥感设备对雾、霾和沙尘暴等低能见度天气进行了长时间联合探测;通过分析各气象要素的结构特征,总结了雾和霾的概念模型和形成机制,研究了毫米波雷达探测沙尘粒子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关键问题。为了得到雾、霾天气更精细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大气垂直结构,本文选择了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探测地点,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
京津冀地缘相接、水脉相连,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区域水资源匮乏已成为阻碍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文系统分析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变化对京津冀区域水资源变化量的影响,提出了该区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对实现京津冀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1960~2015年共56年京津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