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iO<,2>/Si(111)体系的扩散和界面反应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mas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Cu/SiO2/Si体系中Cu和Si的互扩散、界面反应、金属硅化物的形成及其性质和热力学稳定性;也为了给本课题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铜团簇束与硅作用成膜铜在硅中的扩散效应”提供可对比的数据,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工作:   室温下,利用磁控溅射在P型Si(111)衬底上沉积了铜膜。本工作得到了以下几个有意义的结果:对于Cu/SiO2/Si(111)体系,当退火温度高于450℃时,才产生明显的扩散。随着温度的升高,扩散越明显。退火温度较高时,Cu和Si反应生成铜硅化合物。以间隙式机制在硅中扩散的铜,有较大的扩散系数。450℃退火,扩散系数为1.2×10-13cm/s;500℃退火,扩散系数为2.7×10-13cm/s。对于Cu/SiO2/Si(111)体系,当退火温度在450℃以下时,没有铜硅化合物生成;当温度到500℃时才有铜硅化合物生成。这比已有文献报导的温度低。
其他文献
  本文着重介绍不连续不可逆二维映象中的特征现象,涉及保守和耗散映象的几种不同耦合情况。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二章介绍了几例本课题组曾经研究过
本文重点讨论无非线性吸收情况下的大非线性相移z-扫描透过率曲线特性。 首先我们介绍了非线性光学的发展和重要意义,指出非线性光学在推动相关科学和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
应用分子内禀特征轮廓理论本文计算出了HCl、HBr分子在化学键断裂过程中内禀特征轮廓及轮廓上的密度的变化情况,用Matlab程序绘制了边界轮廓及轮廓上的电子密度分布的三维图像
本论文用自洽平均场理论(SCMFT)研究双嵌段共聚物熔体和混合体系的相行为。 在原有平均场自由能基础上利用各向异性高斯涨落理论进一步研究有序相的热力学稳定性。构造密
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已成为当代人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热电材料能够将生产生活中的废热直接转化为有用的电能,为缓解能源危机这一诉求提供了可能。热电优值(ZT = S2σT/k)这一参数,成为了衡量热电性能的重要标准,热电优值越高,热电性能越好。实验表明通过降低热导率成为提高材料热电优值的有效手段。二维硅薄膜声子晶体具有很低的热导率和较高的热电优值,吸引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本文在近迟豫时间近似下采用
学位
本文运用密度矩阵重整化群(DMRG)方法,对准一维有机铁磁体的理论模型,机理和材料设计进行研究。我们在姚凯伦,段永法等人提出的准一维有机铁磁体AB2菱形链模型上,充分考虑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