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能源产业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是新能源产业最直接的人才保障,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土壤,也是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高等工程教育的科研创新有利于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相对而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效应又有助于高等工程教育科研创新、国际视野等。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如果能够协同发展,两者之间就能够发挥“磁场效应”。探寻两者协同发展的机理,揭示两者协同发展的规律对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阅读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等学科理论和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了现阶段下新能源各子产业的发展概况,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科和专业结构及层次结构现状,并采用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方法,分析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其省域差距、空间相关性和时空演变,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产出能力集聚水平和高校与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集聚的相关性关系,此外,还比较了在新能源领域高校相对于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的集聚度。第四章运用扎根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和Nvivo11.0软件,对高校和企业专家的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建立了一个自下而上的新能源产业与高等工程教育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发展协同的影响因素涉及高校、新能源企业、国家政府和工程技术人才四个范畴和14个概念,高校和新能源企业协同的关键在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需求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匹配程度。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分别设计高校调查问卷和新能源企业调查问卷,将工程技术人才质量分为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质维度,旨在研究高校对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认知是否与社会需求保持基本的一致。以此为基础,运用SPSS17.0计量统计软件分别对50所高等院校和50家新能源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新能源企业和高等工程院校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在认识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两者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体系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和使用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实证分析结果是协同与响应机制建立的基础,第五章厘清新能源产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理论之间的内在影响机理,从政府、新能源企业、高等工程院校三个方面设计了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响应机制,要求政府引导高校和产业之间良性互动,新能源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加强技术创新,高等工程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培养工程人才。此外,还从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布局调整以及利益相关者应尽的责任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的优势对接策略,确定了对接实施方案的原则、基本思路和目标定位,以及主要措施,即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新能源产业和高等工程教育相适应原则下,建立满足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需要,且与新能源产业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系统。最后借鉴了美国、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与新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初步设计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工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并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配套政策,即:打造“双师”型和“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及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构;加强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