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项研究在全面整理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四诊信息,借助贝叶斯网络技术,结合中医理论及专家经验来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中医证候规律,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据临床流行病学中横断面研究方法,制定问卷调查表,对2019年01月-2019年12月入住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西山区前卫社区服务中心、联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医院的急诊科、肺病科、老年病科的2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借助贝叶斯网络技术,结合中医理论、专家经验,最终确定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位、病性及中医证型。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收入2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男女比例为1.13:1,其中男性患者共138例,女性患者共有122例,各占总人数的53.1%和46.9%。2.260例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18岁。年龄在18至45岁之间共2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1.23%;年龄在46至59岁共57人,占总人数的21.75%;年龄在60至75岁共17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7.02%。3.260例患者中,吸烟者共75例,占总调查人数28.77%。吸烟者当中,CAP治疗疗程<14天共有5人;CAP治疗疗程15-30天共有23人;CAP治疗疗程>30天共有47人;三者比例分别为1:4.6:9.4。4.260例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者共43例;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共28例;患肺心病者共16例;患有肺间质病共8例;患有肺结核共5例;患有高血压者共51例;患有冠心病者共14例;患有脑梗者共19例;患有糖尿病者共14例。5.对260例CAP患者症状及体征进行频数统计,将量表中出现频率在20%以上罗列出来,按照频次及频率由高至低排列,分别为咳嗽(85.8%)、痰多(41.5%)、气短(40.0%)、口干(31.9%)、痰白干粘(30.4%)、乏力(26.5%)、口渴(24.2%)、痰黄(23.8%)、口苦(23.8%)、发热(23.5%)、痰白粘(22.3%)、恶风(22.3%)、胸痛(20.0%)。上述症状,基本反映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6.采用贝叶斯网络技术,结合中医理论及专家经验,提取7个病机要素:肺、脾2个病位要素,痰热、痰湿、气虚、阴虚、风热5个病性要素。7.将提取的病位、病性等证候要素再次建立贝叶斯网络,依据证候要素间的关联性,按照脏腑辨证提取出5种常见证型:痰湿阻肺证、风热犯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壅肺证、气阴两虚证。研究结论:1.CAP发病与男性、老龄有关。2.CAP在吸烟的人当中发病率较高,并且治疗疗程也更长。3.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基础疾病可能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之一,而控制预防老年人的肺部基础疾病,可能对于减少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本课题以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症状统计分析,得出各个症状及体征出现概率,出现频率在20%以上的症状及体征共有13项,其基本上反映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5.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中的贝叶斯网络技术对2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进行研究,探索CAP常见证型,在专家组指导下,结合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提取7个病机要素:肺、脾2个病位要素,痰热、痰湿、气虚、阴虚、风热5个病性要素,提取5种中医证型,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痰热壅肺证(41.9%)、痰湿阻肺证(29.2%)、风热犯肺证(12.3%)、气阴两虚证(8.9%)、肺脾气虚证(7.7%)。6.本研究证明贝叶斯网络技术,通过数据中发掘症状之间及证候要素间的联系,通过建立症状间贝叶斯网络模型,进一步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专家经验,确定疾病的证候要素(病位、病性)及证型,从而使数理方法和中医理论、专家经验有机结合。贝叶斯网络技术在降维和寻找症状间关联性方面具有良好作用,可以较好的反映疾病证候规律特征,从而为疾病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提供参考,证实了贝叶斯网络技术可以用于中医证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