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正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中心城市,90年代上海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城市面貌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当前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应如何看待和分析过去一段时期内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进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战略选择,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从对产业经济分析方法入手,首先介绍发展经济学等有关产业结构领域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提出城市聚集经济和产业集群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从而指出,城市产业结构有着不同于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通过对纽约、东京、香港等多个国际性大都市的实证分析,印证了所提出的城市产业结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论文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轨迹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了三次产业之间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发展,并从投资、需求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成因。通过对引进外资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进行重点分析,指出: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引进外资效应显著,但技术进步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以上基础上,论文从要素(资金、劳动力、技术)效用、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等方面对90年代上海产业结构变动绩效进行评估。同时,就当前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论文也做了重点研究。最后,论文提出了新一轮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目标体系和手段措施。论文认为,考虑到经济发展的惯性和路径依赖性,上海产业结构发展到其目标模式还有很长的一个过程,期间也存在很多需要我们思考和对待的问题。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论文强调,城市经济与国别经济有很大的差异,反映到产业结构的发展模式上也是不同的。原有发展经济学对产业结构的理论不足以解释和指导上海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城市产业结构的模式选择应该是由其功能属性来决定的。上海致力于成为一个国际性中心城市,在对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应充分借鉴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模式,注重都市型产业的发展。其次,作为一篇以实证研究为主的论文,以大量、详实数据作为支撑是本研究的特色所在。论文通过系统地比较分析了纽约、东京、伦敦、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的产业结构,为对上海产业发展分析提供了客观的参照。对上海产业结构的分析中也主要通过数据和模型进行定量研究。最后,对上海产业结构演进中所取得的成绩,论文进行了辨证地分析和评价。诚然,对上海产业结构变动有些观点与其他学者乃至政府所持有的观点是有差异的,如上海是否需要或者说能够建立工业新高地、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关<WP=5>系等问题。但笔者认为,作为学术研究上的一家之言,应该把这些观点提出来以供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