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概念史研究的路径,从语言、概念和社会的维度出发,对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的起源和早期演变进行了考察,并揭示了这一概念的语言时空流转过程及其在反映和建构近代中国社会历史事实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了“资本家”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初出的社会背景条件。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进程,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关系的变迁、社会阶层的分化重组为“资本家”概念的出现创造了特定的社会条件。甲午中日战后,中日词汇交流频繁,是汉字新词创制、迎拒和共融的高潮时期,为作为“和制汉语”的“资本家”传入中国提供了特殊的历史语境。 第二章主要探讨资本家概念在近代中国语境中的早期概念化实践问题。首先追溯了“资本家”概念在西方语境和日本语境中的词义根源;其次讨论了中国语境中出现的“资本家”这一词汇的早期意涵;最后讨论了“资本家”在近代中国语境中被不同思想家定义和使用以及其在建构社会事实方面的情况。 第三章讨论的是五四时期资本家的再概念化问题。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们对资本家概念进行再定义,他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努力:一是清除原来资本家概念的定义和内容,二是结合实际社会行动投入大量的力气来宣传和普及他们的新定义;三是通过他们自己设定的语言方式来建构社会。资本家概念通过这一时期的论战和博弈后,初步确立了其合法性地位。 第四章讨论的是被纳入1920年代中国“政治话语”中的资本家概念及之后其概念的传承趋势。五四时期,“资本家”发生“概念变迁”,由一个经济社会学术语转变为一个拥有特殊意涵的政治概念,成为近代中国“政治话语”的有效构成。在近代中国政治革命运动中,资本家概念被纳入中共“阶级斗争”理论中,其阶级化走向明显。与此同时,使用资本家概念的政治行为主体赋予其极强的社会道德感和政治批判性,使其直接指向一种日益增强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在经历了国共革命斗争之后,“资本家”概念二水分流,形成两种反差极大的定义。 总之,近代中国资本家概念经历了从自然状态下的基础概念向社会状态下的复杂概念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概念不断地建构和反映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实,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呈现出异常复杂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