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法、t检验法、方差分析法和回归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四川成都平原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3个水稻土亚类和潮土土类中的潮土亚类耕层(0~20cm)及土体垂直剖面(0~50cm)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特征以及母质、土地利用和土壤颗粒组成对它们的影响。主要结果分述如下:成都平原耕层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22.29±7.2 gkg-1、20.05±7.21 g kg-1和5.72±1.84 g kg-1。4种亚类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其差异为极显著(P=-0.000);淹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和潮土腐殖质碳含量分别为12.63 g kg-1、18.44g kg-1、30.82 g kg-1和18.31 g kg-1;它们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则依次为3.90 g kg-1、5.56 g kg-1、8.48 g kg-1和4.93 g kg-1。成都平原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在0~50cm垂直剖面上随层次增加均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4种亚类土壤减少的幅度存在差异。①0~10cm、10~20cm、20~30cm、30~40cm和40~5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除20~3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层次均是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②4种亚类不同层次土壤腐殖质碳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除0~10cm、30~40cm土壤腐殖质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其它各层腐殖质碳含量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③4种亚类不同层次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间也均呈极显著差异。除20~30cm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潜育型水稻土>潮土>渗育型水稻土>淹育型水稻土外,其它各层次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为潜育型水稻土>渗育型水稻土>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成都平原灰色冲积物和灰棕冲积物发育土壤的耕层(0~20cm)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0.73±1.13 g kg-1和23.37±5.81g kg-1,且t检验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其土壤腐殖质碳依次为21.65±5.00 g kg-1和17.66±4.22 g kg-1,二者差异显著。两种母质发育土壤耕层易氧化有机碳分别为5.52±1.87 gkg-1和4.89±2.13 gkg-1,二者差异不显著。不同母质形成土壤的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趋势一致,均为由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有机碳在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在30cm以下急剧减少;腐殖质碳在剖面20cm以下急剧减少;易氧化有机碳在10cm以下急剧减少。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为水田>水旱轮作地>菜地。其中,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6.21 g kg-1、21.67 g kg-1和18.28 g kg-1。它们的腐殖质碳含量依次为22.46 gkg-1、19.10 gkg-1和16.35 gkg-1。其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17 gkg-1、4.91 gkg-1和4.56 gkg-1。方差分析表明,耕层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腐殖质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水田、水旱轮作地和菜地不同层次土壤总有机碳、腐殖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均为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层次3种有机碳的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耕层粘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均达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7**(n=24)、0.623**(n=24)和0.619**(n=24)。粉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达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n=24)、0.539**(n=24);粉粒含量与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不显著,其相关系数为0.308(n=24)。砂粒含量和有机碳含量、腐殖质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线性关系均不显著,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11(n=24)、-0.180(n=24)和-0.264(n=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