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双语教育——中国语境下的个案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i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课程中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它不同于外语教学之处在于,外语教学是指所有科目都用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第二语言仅仅在外语课上使用。本文的侧重点是考察中国特定语境下的幼儿(学前)双语教育,旨在为探索中国双语教育的特点提供一个案例。调查表明,由于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该项目在实践中,项目目标难以实现,这是由于目前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造成的。   文章首先从引用相关双语教育定义入手,介绍了中外一些双语教育项目,接着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观察研究样本(包括所有职员与儿童)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观察记录了被试的语言及交流互动的方式,这些语言行为是研究儿童语言的重要语料与手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采访收集到的信息与之相互印证,为后续论证分析提供资料库。   笔者还设定了“语境”的外延含义,考察社会环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双语教育项目。   研究发现,在规划双语教育项目目标与课程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师资的结构与教育背景。课程计划还应整合学科知识与第二语言学习目标,在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时依照该计划予以实施,目的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行动指南,而不是依据个人理解来实施双语教育。另外,双语教育项目还应得到家长的配合。基于英、汉语的巨大差异,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应当帮助孩子领悟这些差异,并进一步习得双语能力。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校园鼠患情况,为在校园中进行科学灭鼠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粉迹法对整个校园的鼠密度进行测定。结果共布粉块712块,其中阳性粉块为135块,鼠迹率19.4%,学生
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以丰富的想象力、诗一般的语言以及女性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表现和探索着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
20世纪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语言学转向致使西方学者开始对传统的科学思维进行反思。推动这一反思运动的重要前沿学科之一就是“批评性话语分析”。该学科并非对传统话语分析的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晦涩难懂,充满象征隐喻,历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的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是按照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写成,虽然不像后期作品那般引人注目,但《都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