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社会演进中,中华民族各地留存了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仅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特色记忆的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法独立存在的遗产类型,其价值主体往往具备非物质性的特征,但呈现出的形式却是物质性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靠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生存、发展,表现出文化的活态性,所以文化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本文以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村为例,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村落上。当村落空间作为文化载体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村落空间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且剖析在非物质文化影响下传承村落现状所形成的空间体系。同时引入互利共生理论,在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村落的共生内涵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村落共生保护内、外在动力机制的明晰,提出在共生保护下的发展目标、理念以及保护模式,进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村落共生保护的策略,以此架构共生保护的保障体系。 最后,在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联系,从村落环境、街巷格局、院落布置三个层面入手,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手法及改造策略,以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村落能够建立“共存、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