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村落共生保护研究——以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guota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社会演进中,中华民族各地留存了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不仅仅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民族特色记忆的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无法独立存在的遗产类型,其价值主体往往具备非物质性的特征,但呈现出的形式却是物质性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靠一定的文化载体才能生存、发展,表现出文化的活态性,所以文化载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本文以陕西凤翔六营泥塑村为例,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村落上。当村落空间作为文化载体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村落空间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且剖析在非物质文化影响下传承村落现状所形成的空间体系。同时引入互利共生理论,在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承村落的共生内涵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村落共生保护内、外在动力机制的明晰,提出在共生保护下的发展目标、理念以及保护模式,进而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村落共生保护的策略,以此架构共生保护的保障体系。  最后,在理论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论述凤翔泥塑制作工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联系,从村落环境、街巷格局、院落布置三个层面入手,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手法及改造策略,以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村落能够建立“共存、共生、共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其他文献
学位
剑门关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剑门关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有关它的保护和研究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其风貌
川东传统民居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展示了川东人民几千年来的智慧,以及他们尊重自然、不断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生活
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特点,不同行政服务类型彼此间相互联系和配合,合理的功能布局与空间的组合对于办公的高效性和开放性至关重要,如果不能处理好功能与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大,原来处于城乡结合部的村庄,逐渐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或半包围,但是其在建筑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滨水地区作为滨水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成为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在以“建筑学”为背景的传统设计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滨水区在空间环境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提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进度开始加快。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对城市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和
今天,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上班族都在抱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痛苦:疲劳、头痛、颈椎疼痛等问题,这些问题和症状是高科技为现代办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带来的无可避免的弊端。
学位
城镇群在国家空间格局和经济格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既是宏观发展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也是协调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平台。,城镇群的形成和发展与交通系统的发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