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主流派别,而先秦儒家作为儒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其重要价值与意义毋庸多言。君臣观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政治与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看来,它同时又具有政治性与伦理性相互交融贯通的特点。先秦儒家谈论政治,始终围绕着君臣之道与君臣关系而展开。君臣作为政治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应该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他们拥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特殊的对应关系,君臣政治实践的成与败,君臣关系处理的好与坏,都会对现实政治秩序以及由君臣政治秩序主导下的社会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的终极关怀在于对秩序的追求,在春秋战国纷乱动荡的时代境遇中,让儒家士子最为痛心疾首的便是礼乐失范背景之下君臣之道的缺失以及君臣关系的混乱无序。本文力求架构一个君臣互动的政治模式,并在这一政治模式之下探究先秦儒家的君臣政治理论。在先秦儒家看来,君臣无疑是最高秩序的代表,君臣关系中政治与伦理相互交融贯通的双重属性使得君臣在社会道德重建与政治秩序重建中发挥着引领与规范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先秦儒家君臣观念之思想内涵的现实功用。因此,先秦儒家注重对君臣理想道德人格的诉求,注重对礼乐制度规范下有序亲和的君臣关系的理想化建构。他们以唐虞三代时期的圣君贤臣作为追求奋斗的目标,并把希望寄托于现世之中的君臣之上。先秦儒家所宣扬的“修身入仕”、“内圣外王”的价值理念所凸显的正是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先秦儒家士子积极地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试图构筑一个以道德为支撑,以君臣为载体的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重建一个西周式的有序亲和的人间世界。我们会发现,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现世政治中无道君臣的批判与谴责、对唐虞三代圣君贤臣的褒扬与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是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矛盾交织的产物和表现。总的看来,先秦儒家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寄托于有内圣之德的君臣之上,具有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在春秋战国纷乱动荡的时局中无法付诸于现实政治之中,这是先秦儒家的不幸,却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