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目前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80%的结核病发生在农村,农村结核病控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我国传染病疫情态势。另外,我国在校学生约占我国人口的1/5,由于学生居住和学习地点均较为集中,部分学校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和结核病防治知识缺乏等,使我国在校生的结核病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结核病健康教育/促进工作逐渐受到各级各地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处于结核病“知、信、行”(KAP)调查的第一步,研究所涉及到的健康教育方法多数是围绕如何提高结核病知识知晓率而建立的,同时结核病健康教育方式中采用知信行(KAP)模式、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等较多,这些理论只涉及某因素与行为的单变量联系。以知信行(KAP)模式为例,干预者无法将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信”落实到干预工作中,只能采取单纯的知识宣教,很大程度影响了干预效果。
Fisher JD等提出的IMB模型综合了其他理论的特点,按照信息、动机、行为技巧三个组分,构建模型的理论框架,进而阐明各组分与预防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关联及关联的强弱和方向性,并从这些关联中发现和预测预防行为,探索行为干预的最佳方案。现今该理论模型已广泛应用于艾滋病、男性同性恋、吸毒人群等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而IMB模型在结核病预防行为干预中的应用仍未见报道。
为此,课题组按照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教育干预的设计原理和要求,拟开展基于IMB模型的苏北地区初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及其效果评价,旨在探讨适合农村初中学生结核病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目的:
1、描述江苏省北部农村地区中学生的结核病防治信息知晓率、动机产生率、行为技巧和预防行为形成率等基本情况:
2、构建结核病健康教育的IMB模型,开展基于IMB模型的健康教育方式;
3、比较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应用效果。
4、提出适合苏北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的结核病健康教育模式。
资料来源与方法:
1、现况研究:采用多级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苏北5个地级市(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随机抽取2个县(区),得到10个县(区)。每个县(区)各随机抽取1所初中。在每个学校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抽取100人,以《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为参照依据,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共计调查3000名中学生。
2、干预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分别在10所初中随机抽取3所初中,组成2个干预组(综合干预组和普通干预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人数为120人,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
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软件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采用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结果:
1、现况调查结果:结核防治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29.0%,男生的结核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27.5%,女生为30.4%,女生高于男生(P<0.001);对结核病的预防产生正向动机的总体率60.4%,其中男生59.1%,女生为61.7%,女生高于男生(P<0.001)。初中学生结核病预防的行为技巧的总体形成率为57.7%,从结核病的预防行为来看,有59.0%的学生在出现结核病的可疑症状后,会主动的去结核病防治所检查。在学生所希望学校开展的几种结核病健康教育方式中,选择“老师讲课”的学生人数最多,为61.8%,其次是“校园广播”为39.6%。
2、IMB模型分析结果:本次IMB模型的研究中,根据专业知识和MI修正指数,对IMB模型的初始模型进行多次反复修正,形成最终的修正模型。其拟合指标如下x2/df、GFI、AGFI、NFI、TLI、CFI、REI、RMSEA分别为5.06、0.98、0.97、0.97、0.96、0.97、0.96、0.038。就整体而言本次课题最终所构建的结核病IMB模型是与实际观察数据适配良好,是一个比较符合实证资料的模型。IMB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预防动机对预防行为的影响最大,其总体效果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4;其次是行为技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8,预防信息影响程度最小,为0.21。
3、干预调查结果:干预前综合干预组、普通干预组以及对照组结核病总体知晓率分别为30.4%、29.6%、28.2%,无显著性差别(P>0.05)。干预后各组分别为91.7%,80.9%、30.0%,综合干预组和普通干预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提高(P>0.05),并且综合干预组的总体得分高于普通干预组(P<0.0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和普通干预组初中学生对于结核病的相关动机(态度)均有着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采用x2分割法进行两两比较,综合干预组和普通干预组除在“认为自己感染上结核病的危险性有多大”方面的动机(态度)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125),其他方面综合干预组均要高于普通干预组(P<0.0125)。干预后综合干预组和普通干预组结核病的行为技巧和预防行为均有明显提高(P<0.05),综合干预组的健康教育效果好于对照组(P<0.0125)。
结论:
1、苏北地区初中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总体知晓率较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过结核病防治知识、学校开展了结核病健康教育课是影响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仍有部分学生对结核病的认识存在不足,有着不同程度的恐惧和歧视心理。在今后健康教育工作中,纠正广大中学生对肺结核病的消极态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IMB模型的应用效果较好,信息因子对预防行为的影响效果最小,信息因子中的的预防知识比传播知识更具影响。动机因素对预防行为的形成作用最为明显,在今后的干预研究中应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参与活动、讲座访谈和服务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同时加强对结核病行为技巧和生活技能方面的干预,引导人群掌握良好的行为技巧,从而形成正确的预防行为。
3、以IMB模型为指导依据,针对初中学生知识、动机以及预防行为的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疾控人员的专题咨询服务、学校网站教育的应用以及讲座会议的开展)更容易促进初中学生掌握良好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持有正确的动机(态度)和预防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