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是中国最大的本源宗教,在东汉时期正式形成后,经历了从平民化到贵族化的演变过程,逐渐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唐代建国之后,尊老子为祖先,定道教为国教,开始利用道教的思想辅助自己的统治,所以唐代成为道教史上不可或缺的时代。道教的主要阵地是“宫观”,故研究唐代“宫观”对于认识唐代道教具有重要意义。“宫观”是“道观”和“道宫”的合称。道士的居住空间名称“道观”,在南北朝时期形成,而“道宫”一词是在唐代才最终定型的。长安和洛阳作为唐代的两京,宫观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对唐代两京宫观的来源、分布、社会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旨在对唐代两京地区的宫观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唐代两京宫观的来源大致分三类,包括继承隋代、唐代政府兴建和舍宅为观。其中继承隋代的虽不在少数,但政府兴建才是唐代两京宫观最主要的来源。另外,私人的舍宅为观现象要经由皇帝批准,说明宫观在皇帝的控制之下,与政治秩序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唐代两京宫观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从空间结构上看,长安宫观主要分布在大明宫以及靠近宫城皇城的外郭城诸坊中,西南和东南偏远诸坊的宫观较少,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长安城宫城的宫观和道场较多,说明唐代道教与皇室生活息息相关。两京外郭城的宫观在靠近宫城皇城的贵族聚居区相对集中,说明道教发展离不开社会上层,道教的贵族化的特点因此而更加明显。两京附近山中宫观密集,说明唐代道教成员与社会多有交集,道教进一步融入社会。洛阳宫观的分布特点相较长安则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分布在洛水以南。另外,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两京宫观分布都有一定影响,在正文中会详细论述。唐代两京宫观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唐代中心的长安和洛阳,由于唐代道教具有的特殊性,而使宫观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是有些宫观与政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的政治功能。唐代的许多国家政治行为都是在两京宫观中完成的,包括国家祭祀、一些科举考试等等,另外两京宫观的其它功能类型也很全面,对唐代两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但其中最根本的还是皇帝以此为依托来宣传、维护自身的统治,继续政教合一、皇权神化的道路。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对唐代两京宫观做了系统性的研究,透过宫观的各方面特点表现出唐代道教地位的重要性,说明宫观系统已不完全属于宗教系统,而是已经成为国家宗法秩序的一部分。唐代两京的宫观分布最为集中且功能最为重要,与社会联系紧密,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此项研究能为进一步研究唐代道教和补充中国道教发展历程提供很大帮助,也有助于我们对宋代及以后道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