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空前高速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乡村作为我国几千年社会进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聚落形式日渐衰败,凝结其上的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濒临湮灭。乡村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传统文化基因、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脉络的根基所在。 乡村具有与城市不同的特殊演进模式与发展规律。各级政府为获取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加快了对农村居住用地进行整理的进程,“增减挂钩”成为农村集中式居住模式广泛推广的政策推手,农村集中式住区数量随之快速增加。但是,当前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侧重于物质生活空间建构,在农村集中住区规划设计中简单的等同于城市住区的规划设计,对乡村人居环境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的整体性认识不足。这种城市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忽视了农民特定的生活、生产与生态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了乡村景观风貌“千村一面”与高度趋同化,使乡村失去了宝贵的乡土文化特征与乡土地域风貌特色。 如何在满足农村居住环境现代化需求的前提下,立足于传统乡村的历史文脉,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居住模式,成为摆在建设决策者和规划设计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农村居住模式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整理,归纳了现行集中式居住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现阶段农村住区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2个村庄规划案例,提出农村集中式住区形态与空间的多样化规划设计手法,最后结合莱城区寨里镇金井村村庄的规划设计,探讨了鲁中地区农业生产主导型集中式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 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价值;第二章为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三章分析现阶段影响居住模式变迁的因素,阐述了现行集中式居住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了当前集中式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分别从住区选址、建设规模、外部空间和建筑形式、道路系统、绿化景观系统等5个方面,总结了农村集中式住区多样化规划设计手法;第五章针对鲁中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从住区建设用地规划、住区详细规划、配套设施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绿化景观系统规划等5个方面探讨了适合地域特征的集中式住区规划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