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表面看来,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高效、便利与进步。但实际上,技术早已在不经意中替代了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从一个人类的附属品变成了人类的主人。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技术背景下,美国学者兰登·温纳教授提出了“技术政治性”的理论观点,他从政治学的视角审视了技术对人类的主导性和决定性。虽然学界对于技术的政治性影响、政治性价值等问题已经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但对于技术本身所蕴含的政治性研究则显为少见,这也正是兰登·温纳教授理论观点的独创之处。因此,本文将延续温纳教授的探究思路,从政治学视角来探析技术的内在政治性特征。 首先,文章将从政治性的自然本性出发,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与解读,找出天然政治性的判据。通常我们可以将自然的本性理解为四个方面,即先在性、决定性、自组织性和秩序性。政治性作为人类的一种自然本性,它固然要拥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特性。但政治性又并非一般的自然属性,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属性,是其它动物或植物所不具备的。因此,本文在对其自然本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观点,最终将内含于人类本身的政治性本质界定为“成邦”和“制序”。这两个特性都是从自然本性特征中引申出来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内在政治性存在的根本和条件,也就是说,要想判断一个事物是具有内在政治性的,我们首先要证明它同人类一样,都具有“成邦”和“制序”的特性。 其次,结合政治性的判断依据,对技术的政治性进行检验。技术的政治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外在政治性,这种政治性观点是被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它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政治性功能或政治性价值。不可否认技术的这种外在政治性在自然活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巨大的政治效应,但它始终只是充当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归根结底它只是人类“成邦”和“制序”的手段。二是技术的内在政治性,即认为技术同人类一样,是天然拥有政治属性的。也就是说,技术本身蕴含着“成邦”和“制序”的特点,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技术不再是被动的手段或工具,而是成为了“成邦”和“制序”的主体,技术存在本身就引导着、决定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方向。实际上,技术同人类一样,在存在的早期只是表现为对自身组织和制序的特性,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它的本质性特征(即对它人或它物的组织性和制序性)便日渐表露,虽然在时间上来看,技术的内在政治性是晚于外在政治性而出现的,但实际上,它才是技术政治性的根本所在,即技术的政治性本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技术同人类一样,都天然拥有着政治性的本质。这一结论不仅有效地印证了温纳教授的技术政治性理论,同时也为推动技术政治性理论发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