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规模化制备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erc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含量丰富、增殖潜能高、免疫原性低、支持造血功能强、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提供了新的种子细胞的来源。作为种子细胞,如何迅速提高其增殖以满足临床上所需的细胞数量,成为本项目的出发点。   1.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结果表明本实验所用的hUC-MSCs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   2.确定了微载体培养系统支持hUC-MSCs的贴壁和生长,建立了hUC-MSCs的体外高密度规模制备工艺:细胞复苏-T瓶扩增-转瓶中实心微载体扩增-级联放大-可降解生物材料多孔微载体的扩增,从而提供了可直接体内移植的足够数量的种子细胞。   (1)在静态接种工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搅拌策略、微载体浓度、细胞接种密度等对细胞贴壁动力学的影响,确定了hUC-MSCs3D微载体动态培养的适宜接种工艺是:3g/l Cytodex3、1×105cells/ml接种密度和6hr半体积间歇接种策略(5min转,25min停,30rpm)。   (2)静态和动态批培养下葡萄糖和谷氨酰胺促进细胞的增殖。静态和动态批培养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分别是15.9、5.4×104cells/cm2;静态和动态半连续灌注培养中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分别为18.52、26.2×104cells/cm2,比生长速率均在0.5-0.9d-1之间。   (3)在恒定灌注体积的半连续灌注培养的数据分析基础上确定了hUC-MSCs的微载体培养工艺的优化策略,即根据葡萄糖的消耗来控制灌注体积,同时控制葡萄糖浓度不低于1mmol/l,从而获得了2.35×106cells/ml的高密度,每个微载体球上的细胞高达261个,而且扩增后的hUC-MSCs仍具有增殖活性和成骨、成脂分化潜能。   (4)建立了微载体放大培养平台。与全消化和半消化放大工艺相比,hUC-MSCs经过直接球转球放大后获得了最高的细胞密度(1.48×106cells/ml)和最低的空载率(0%),大大简化了放大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放大培养后的细胞仍具有增殖活性和成骨、成脂分化潜能。   (5) hUC-MSCs在可降解的多孔微载体Cultispher-S上的6hr贴附率为72.5%,获得的最大细胞密度为0.79×106cells/ml,每个球上的细胞数为330个,是Cytodex3的将近3倍,可归结于Cultispher-S的多孔结构。
其他文献
泛素-蛋白酶体(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通路是人体最重要的蛋白质代谢途径,业已证明该通路与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如多发性骨髓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心肌梗死等,这使得以蛋白酶体为靶标的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发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已经上市的蛋白酶体抑制剂仅有2003年美国FDA批准的作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硼替佐米(Bortezom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