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饲料污染霉菌毒素会降低动物生产性能,抑制免疫机能,甚至在动物组织和产品中残留,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危害。近年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可改变肠道的消化功能。肉鸭对霉菌毒素中的黄曲霉毒素B1 (AFB1)比其他动物更敏感。本研究通过考察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消化器官发育、肠道形态结构、消化酶活性、各肠道DNA和RNA含量、营养物质消化率、食糜通过速度、Na+,K+-ATPase基因表达量和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来探讨霉菌毒素对肉鸭消化生理和消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共包括四个试验。试验一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以自然霉变玉米配制饲粮对肉鸭生产性能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为正常玉米对照组,处理2以霉变玉米(AFB1超标)100%替代正常玉米。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肉鸭(公母各半)。试验期4w。在试验的第0d、14d和28d按重复称肉鸭体重,并计算耗料;试验第28d每重复选2只肉鸭屠宰,采集空肠组织观测肠道形态结构。试验结果显示,自然霉变玉米组死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生产性能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0-28d日增重和日采食量分别降低了19.96%(p<0.01)和18.50%(p<0.05),0-28d料重比略低(p>0.05)而0-14d料重比极显著降低(p<0.01);自然霉变玉米组肉鸭肠绒毛高度较正常玉米组提高了22.11%(p<0.05),隐窝深度降低了32.69%(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提高(p<0.01),肠壁厚略有提高(p>0.05);自然霉变玉米组肉鸭发生心包积水、肝脏褐色素沉积及肝组织灶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和脂肪细胞增多等病变。结果表明:摄食含AFB1超标自然霉变玉米的饲粮将导致肉鸭死亡率升高和生产性能降低,导致肝脏等内脏发生病变,并明显影响肠道形态结构。试验二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肉鸭摄食以污染多种霉菌毒素且AFB1超标的自然霉变玉米配制的饲粮后,生产性能、肠道发育和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采用单因子设计,共3个处理组,即用自然霉变玉米分别按0%(对照组)、50%和100%比例替代饲粮中正常玉米,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鸭,公母各半。试验期5w。试验考察了肉鸭各阶段的生产性能,观测了第14 d和35 d的消化器官指数和肠道形态,测定了第14 d的肠黏膜RNA和蛋白质含量,以及第14 d的空肠刷状缘酶与胰腺酶活性。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期内,随着霉变玉米在饲粮中用量增加,肉鸭的ADFI、ADG、F/G均呈线性降低(p<0.001),死亡率线性升高(p<0.001),100%霉变玉米组鸭的死亡率达31.25%;第14d和35d的十二指肠指数、空肠指数、回肠指数及第35d的肝脏指数均较其余两组极显著增加(p<0.001);随霉变玉米的用量增加,第14d空肠粘膜的绒毛宽度(VW)(p<0.05)、绒毛高度(VH)(p<0.001)和绒毛表面积(VASA)(p<0.01)增加,第35d十二指肠粘膜的隐窝深度(CD)(p<0.01).VW(p=0.10).VH(p<0.05)和VASA(p<0.05)增加,第14d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DNA含量增加而RNA含量降低,第14d空肠刷状缘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p<0.05)以及胰腺胰蛋白酶活性(p<0.05)和糜蛋白酶活性(p<0.001)升高。结果表明:自然霉变玉米饲粮(AFB1超标)使肉鸭采食受到抑制,增重减慢,死亡率增加,改变肉鸭肠道发育和消化酶活性。试验三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食糜通过速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以自然霉变玉米配制的饲粮对肉鸭食糜通过速率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处理1为正常玉米组,处理2为霉变玉米组,处理3为采食配对组,即肉鸭采食的饲粮同处理1而采食的量同处理2,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肉鸭。试验期14d。试验考察了肉鸭的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食糜流通速率。结果显示:在0-7d、8-14d和0-14d,与正常玉米组相比,自然霉变玉米组肉鸭ADFI分别降低了23.55%(p<0.01)、47.56%(p<0.01)和43.23%(p<0.01),ADG分别降低了31.47%(p<0.01)、41.57%(p<0.01)和38.84%(p<0.01),与采食配对组相比,自然霉变玉米组ADG分别增加4.63%、18.25%和13.83%(p<0.01);与正常玉米组和采食配对组相比,霉变玉米组全期F/G分别降低4.90%(p<0.01)和5.56%(p<0.01),DM消化率分别提高3.78%(p<0.01)和3.75%(p<0.01),CP消化率分别提高2.65%和4.63%(p<0.01),总氨基酸消化率分别提高3.9%(p<0.01)和3.98%(p<0.01)。同时,自然霉变玉米组食糜在消化道各段的停留时间延长了,与正常玉米组相比,食管膨大部和空肠停留时间分别延长37.78%(p<0.05)和55.94%(p<0.05)。结果表明:以自然霉变玉米配制饲粮(AFB1超标)饲喂肉鸭,会抑制肉鸭采食,降低肉鸭增重,同时延长食糜在消化道的停留时间,提高养分消化率、降低料重比。试验四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血清激素水平和肠组织Na+,K+-AT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明自然霉变玉米影响肉鸭摄食及消化生理的机制,本试验研究了以自然霉变玉米配制的饲粮对肉鸭血清采食调控相关激素水平和肠组织Na+,K+-ATPase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2个处理,处理1为正常玉米饲粮组,处理2饲粮则以自然霉变玉米(AFB1超标)100%替代正常玉米配制,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1日龄健康肉鸭。试验期28天。第14 d和第28 d,分别从每个重复中选取2只肉鸭(公母各一只),颈静脉采血4ml,测定血清中神经肽Y (NPY)、Ghrelin、瘦素(Leptin)、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第14 d采血后处死肉鸭,采集空肠前段(前1/4处)组织,检测Na+,K+-AT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自然霉变玉米组肉鸭14d和28d的血清中IGF-1和Leptin的含量皆极显著提高(p<0.01),而第28d血清NPY含量降低(p<0.05);肉鸭空肠组织Na+,K+-ATPase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了23%(p>0.05)。结果表明:肉鸭采食自然霉变玉米饲粮(AFB1超标)后,可能通过提高血清Leptin并降低血清NPY含量,进而抑制肉鸭采食;可能通过提高血清IGF-1含量和肠组织Na+, K+-ATPase基因表达量来影响养分吸收和饲料效率,缓解霉菌毒素的危害。综上所述,以自然霉变玉米配制的饲粮饲喂肉鸭会导致死淘亡率升高,采食量、增重和料重比降低,饲料养分表观消化率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然霉变玉米导致的增重下降主要是通过降低肉鸭的采食量所致,其机制与血清Leptin含量提高而NPY含量降低有关;而料重比较低的原因是饲料养分消化利用率提高,其机制与十二指肠和空肠粘膜的DNA含量增加、RNA含量降低,绒毛高度、宽度和表面积增加,空肠组织Na+, K+-ATPase基因表达量上升,空肠刷状缘的碱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提高,胰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性增强,以及食糜在消化道的通过速率减慢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结果提示,摄食含AFB1超标自然霉变玉米的饲粮对肉鸭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产生较复杂的影响,进而影响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