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构成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重要构造边界,其活动构造特征以及构造地貌演化关系,是认识高原碰撞作用和隆升过程的关键,同时也是研究区域地震灾害的关键。青川断裂作为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主要断裂,也是碧口地块的南部边界,晚新生代以来以右行走滑运动为主。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以来,青川断裂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地震危险性也随着成为一个受注目的问题,但是相关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由于位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东段交界处的岷山被认为是高原边界突变的交界处,突变边界外围区域的北东段在高原隆升过程所起的构造作用还很模糊。和中段高程陡降的地形相比,北东段是较低起伏、高程缓降的地形,其构造地貌演化关系,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高原的碰撞作用和隆升过程。本研究因此以水系和流域地貌对构造作用的响应为切入点,研究青川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特别是晚第四纪的活动构造特征以及区域构造地貌演化对构造作用的响应。研究以数字高程模型(DEM)解析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宇宙成因核素的侵蚀速率测量以及U-Pb测年等方法,开展青川断裂不同时空尺度的地貌特征解析。首先以沿断层的位错冲沟为对象,基于水系位错特征,采用侵蚀速率因子补偿的断层平均走滑速率的计算方法,研究青川断裂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沿断层的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沿断层冲沟的河流纵剖面特征参数,分析断层运动垂向分量的分布特征。结合断层的走滑和垂向运动特征,研究青川断裂晚第四纪的构造活动特征。此外,对系统的大规模位错水系、断裂两侧位错的地貌和地质体进行复原,结合汉中盆地形成时间,计算断裂晚新生代以来的平均走滑速率。最后,对碧口地块基本地形特征、地貌面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区域地貌面形成年代的研究结果,分析碧口地块地貌特征对青川断裂晚第四纪构造活动的响应,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构造地貌演化。通过上述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基于水系位错特征的地貌解析结果显示,青川断裂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自南西段向中段呈增大趋势,靠近北东端开始降低。如果以映秀-北川中段既有的平均走滑速率为参照,青川断裂沿断层晚第四纪平均走滑速率范围在0.4±0.1到2.2±0.3 mm/yr之间。(2)河流纵剖面特征的解析结果显示,青川断裂晚第四纪垂向逆冲运动速率从南西段往中段至北东段呈下降趋势,并在断裂北东段末端区分出北倾的正断层的运动特征。(3)青川断裂晚第四纪走滑和垂向运动特征,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从中段的以逆冲为主转为北东段的走滑运动为主,走滑速率往北东逐渐增强,逆冲运动延续,但逐渐减弱至消失。推测沿青川断裂构造应力环境从挤压逆推逐渐转变为伸展滑脱。青川断裂南西段较低走滑速率,是由于其和北川断裂北东段共同承担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水平运动分量。青川断裂北东端的走滑分量可能部分被北东端的汉中盆地吸收。(4)系统的水系、地质地貌复原结果显示青川断裂最大右旋滑位错量为17 km,结合前人对汉中盆地形成时间的推测(~9 Ma),估算断裂晚新生代以来长期平均走滑速率约为1.9 mm/yr。(5)碧口地块的地形,有别于龙门山陡倾的形态,沿青川断裂向东逐渐降低,呈现缓倾的特征,并且地块晚第四纪平均隆升速率亦自西向东逐渐降低,体现了地块地形地貌对边界断裂运动特征的响应。岷山作为构造活动和地貌特征转折点,其两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和北东段在协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起了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6)基于水系位错特征的地貌解析结果显示,经过侵蚀速率因子补偿的断层平均走滑速率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评价了断裂的活动特征,显示了改进后的该方法可以更有效地运用于走滑断裂活动程度的评价。此外,所获取的变位速率的沿断层的分布特征,对增进断裂带运动特征的认识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