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研究于2019年4月、7月、9月、11月利用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及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对六冲河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上游(SP、HMC、SHQ、QXGDQ)及下游(YJL、XMK)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资源调查,以期在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形成库区后,能为其坝上坝下的鱼类资源组成提供背景资料;同时探讨eDNA技术在六冲河鱼类资源调查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并为六冲河上游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9年4月、7月、9月、11月利用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及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对六冲河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的上游(SP、HMC、SHQ、QXGDQ)及下游(YJL、XMK)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资源调查,以期在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形成库区后,能为其坝上坝下的鱼类资源组成提供背景资料;同时探讨eDNA技术在六冲河鱼类资源调查中的适用性和可靠性,并为六冲河上游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六冲河上游渔获物组成分析本研究利用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对六冲河上游SP~XMK河段6个采样点进行鱼类资源调查,因地形等因素,SP、YJL未进行渔获物采集,SP~XMK 6个采样点分别采集到渔获物0种、26种、13种、4种、0种、31种鱼类,共5目11科38属45种鱼类,其中鲤形目比例最大,占样本总数的68.89%。HMC、SHQ、XMK3个采样点的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为0.09~0.3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74~4.0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65~4.8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1.14~1.26,物种分布均较均匀。此外,此次采集的45种渔获物以《贵州鱼类志》中记载的六冲河86种鱼类为参考,全流域的检出率为44.19%。2.eDNA技术在六冲河上游鱼类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利用eDNA技术对六冲河上游SP~XMK河段6个采样点进行的4次鱼类资源调查中共检测出5目14科51属64种鱼类。其中4月、7月、9月、11月分别检测到37种、27种、32种、46种鱼类,各次检测结果中鲤形目占比均最大。全流域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均在11月达到最高,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最小,其中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均是11月显著大于4月、7月、9月(P<0.05)。各采样点周年检出种类分别是35种、33种、34种、43种、35种、44种,其中鲤形目比例最大,占样本总数的63.64%~69.70%。各采样点间的周年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chao1丰富度估计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P的周年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SHQ、QXGDQ(P<0.05),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SHQ、QXGDQ(P<0.05)。eDNA检测出的64种鱼类中有51种鱼类是在六冲河有文献记录及捕捞记录,其余无文献及渔获物捕捞记录的13种鱼类中多为养殖逃逸及养殖用水排放导致检测到的种类。此外,我国水产养殖品种、外来引进物种已扩散到六冲河流域中。以《贵州鱼类志》中记载的六冲河86种鱼类为参考,全流域检出率为56.98%。3.两种鱼类资源调查方法的比较分析本研究中,利用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调查六冲河鱼类资源时,受地势等影响,SP、YJL未能进行渔获物的采集,而eDNA技术只需取水检测即可,不受地理等因素限制。这两种方法获得的鱼类数据均以鲤形目、鲇形目、鲈形目为主。在检出率方面,eDNA技术检出率(56.98%)较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检出率(44.19%)高;在鱼类鉴别方法上,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利用形态学识别对鱼类进行分类,而eDNA技术则是从基因层面鉴定种类,较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更加准确、快速。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耗时、费力,而eDNA技术在灵敏度、检出率、种类鉴别等方面均优于传统鱼类资源调查方法,在鱼类资源调查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石山棕属(Guihaia J.Dransf.,S.K.Lee&F.N.Wei)隶属于棕榈科(Arecaceae)贝叶棕亚科(Coryphoideae)三齿棕亚族(Thrinacinae),是John Dransfield于1985年依据叶裂片的折叠情况、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状等形态特征建立的新属,当时仅有石山棕(G.argyrata)和两广石山棕(G.grossifibrosa)2个物种。石山棕属建
人类迅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地表景观组成由高度集中的植被覆盖向零散的不透水表面转变,从而增强了城市热岛效应(UHI)。温度的不断升高,不仅对人体热舒适性和公共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还增加了建筑耗能和空气污染。因此,为了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研究居住区地表景观组成与配置对温湿度的影响十分必要。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龙湖居住片区为研究区域,研究范围共105hm~2。借助遥感卫星影像图,通过系统取样,将研究区划
小学语文教师,教两个班,面对一百多位学生,两周一次的作文批改,任务繁重,针对性指导那是难上加难。我们尝试用口头面批作文的方式温暖学生的内心并增进他们写作的乐趣、提高他们写作的水平。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亚热带经济果树,原生活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如海南、云南、广西和台湾等地。重庆作为我国南亚热带边缘地区,由于近几十年来天气变暖,龙眼在重庆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再者,重庆龙眼属于晚熟果品,品质又较好,错季销售,能为果农带来经济效益,因此,重庆龙眼也越来越多。但是,重庆冬季会有阴雨低温及雨夹雪天气,甚至出现极端低温的情况,这种天气状况导致龙眼叶片和花芽
楝(Melia azedarach)、梧桐(Firmiana platanifolia)为重庆地区常见落叶大乔木,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污染能力强,均为优良的城市绿化及矿区修复树种。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为重庆地区常用园林地被植物,适应性强。Hg、Cd是毒性大、移动性强、污染范围广的两种重金属。本研究以1年生楝、梧桐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温室水培和田间盆栽试验,根据《土壤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人们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保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且绿色低碳理念是现阶段我国大力提倡的环保理念,因此要重视绿色低碳理念的研究应用。文章根据笔者自身相关从业经验并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就绿色低碳理念下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措施展开了相关的探讨,以供参考。
张仲景并未明确提出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但《伤寒论》整个六经辨证系统所展现的思辨方式,都遵循《内经》中"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的原则,将保护脾胃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本前提。在《伤寒论》有药物记载的112个方剂中,有多种规律性的用药组合,如半夏和(生)干姜[1]、柴胡和黄芩、茯苓和桂枝等,都是仲景临证经验的高度总结。《伤寒论》的用药架构多与顾护脾胃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人参、炙甘草、大枣、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男性前列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确保前列腺癌患者良好预后的基础。研究显示,超声分子影像学具有实时动态成像、治疗可控、操作简便等优点,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控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常规超声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存在灵敏度低、特异性差的不足,因此研制一种灵敏好、对比度强的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油菜、大豆、向日葵和众多蔬菜,严重影响了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植物和病原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两层防御系统,第一层是由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immunity)激发的PTI(PAMP-triggeredimmunty)
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参与磷脂分解代谢、激素信号的传递、生物膜的稳衡、动物防御及植物生长发育等生物学过程。然而,PLA2与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及侵染致病的关系,鲜有报道。昆虫病原真菌是唯一通过穿透体壁侵染宿主的病原微生物,病原真菌一旦进入昆虫血腔后分化为芽生孢子(虫菌体)以逃避昆虫免疫反应,并分泌一系列的分泌蛋白,降解昆虫组织利用营养和破坏免疫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