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止到2020年,全球已有52亿的网民和61.6亿的智能手机用户,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65.6%和78.0%。此外,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在《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未成年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1.83亿。互联网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普及率为94.9%,其中82.9%的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的上网设备,92.2%的未成年网民通过智能手机上网。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以及移动电子设备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各式各样的便捷功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轻松、便利和娱乐,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就此忽略过度沉迷手机与互联网所带来的危害。过长的视屏使用时间不仅会造成视力下降、脊椎弯曲、超重肥胖、焦虑抑郁、注意力下降和脑功能发育迟缓等诸多身体与心理方面的问题,还会对人们的社会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吉林省长春市里5所中学全体学生(12–15周岁)一周内平均每日视屏时长、三项心理特质(人格、情绪智商、心理特权)和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视屏时长与不同的心理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能力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视屏时长和各项心理特质的交互作用,辨明能有效减少青少年每日的视屏时长、提升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心理因素。为家长及教师协助青少年建立更合群、更善交际的人格特征提供策略方向和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交互模型,将视屏时长和心理特质设为自变量,将社交能力设为因变量。由于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领域,无法用单一概念完全概括。因此本研究将心理特质细分为三个维度进行探讨:用人格倾向测量研究对象行为方面的心理特质;用情绪智商水平测量研究对象情感方面的心理特质;用心理特权水平测量研究对象认知/思维方面的心理特质。分析过程中,首先会调查8个自变量(视屏时长,大五人格特征,情绪智商,心理特权)对因变量(社交能力)造成的独立影响,以此来确立相关性。随后将视屏时长和不同的心理特质分别配对进行交互分析,以此来调查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否会对因变量造成与单一自变量所造成的影响不同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主张青少年时期是众多心理和认知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建立较为稳定的自我认同以及性格特征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任何心理发展结果都会对未来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施加外部影响以左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为了协助青少年减少视屏时间,并建立更合群、更具社交性的性格特征,首先要辨明对视屏时间和社交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且可以进行干涉的心理因素。本研究分别在2021年5月和9月两个时间点,以问卷方式对吉林省长春市五所中学的在校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以“过去一周里,周一到周五平均每天的视屏时长(包括使用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的时间)”和“过去一周里,周六到周日平均每天的视屏时长(包括使用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的时间)”两个自制问题计算青少年一周内的每日平均视屏时长;用《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调查青少年的人格倾向;用《情绪智力量表》测量青少年的情商水平;用《心理特权量表》测量青少年的特权思想程度;用《人际交往问卷》测量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经过问卷的下发、回收及质量筛查,研究者最终从6111份问卷中获得5358份有效问卷并以此进行数据分析。通过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定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定性数据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检验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共包含5358名12到15周岁的长春市中学生。其中男生2714人,占比50.7%;女生2644人,占比49.3%。初中一年级学生共2487人,占调查人群的46.4%;初中二年级学生1984人,占37.0%;初中三年级学生887人,占16.6%。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13.71±0.97岁。(2)描述性统计显示,青少年的平均每日视屏时长为2.4±2.46小时,其中有1235(23.05%)名青少年的每日视屏时长超过3小时,被定性为屏幕时间过长。调查人群在情绪智商上的平均得分为55.26±11.49;在心里特权水平上的平均得分为35.34±11.66;大五人格方面,调查人群在神经质人格特征上的平均得分为26.96±8.4,严谨性人格的平均得分为31.11±7.10,宜人性人格的平均得分为34.55±7.04,开放性人格的平均得分为32.01±7.45,外向性人格的平均得分为30.36±7.83。最后,研究人群在社交能力水平上的平均得分为92.85±20.07。(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交能力与视屏时长和神经质人格之间都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01);社交能力与情绪智商、心理特权、严谨性人格、宜人性人格、开放性人格、外向性人格之间的关系皆呈现显著性正相关(P<0.001)。视屏时长与心理特权和神经质人格之间存在的关系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与情绪智商、严谨性人格、宜人性人格、开放性人格和外向性人格之间的关系皆呈现显著性负相关(P<0.001)。(4)多重检验结果显示,每日视屏时长在1小时以下的青少年人群的社交能力得分高于其他组别,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视屏时长在3到4小时之间与每日视屏时长超过4小时两个组别之间的社交能力得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每日视屏时长超过3小时后对社交能力造成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5)通过对视屏时间和七项心理特质分别进行交互分析,结果显示视屏时长与情绪智商的交互作用可以对社交能力造成显著影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视屏时长与心理特权的交互作用同样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造成显著影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人格方面,视屏时长与神经质人格、严谨性人格和宜人性人格的交互作用皆未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造成显著影响(P>0.05),而视屏时长与开放性人格以及外向型人格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的社交能力水平造成显著影响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证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与其平日的视屏时间以及心理层面的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并得出以下结论:(1)一个人的情商是与其社交能力水平关系最密切的影响因素。(2)每日视屏时间较短的青少年普遍拥有较高的情商,较弱的特权思维,以及较为明显的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3)高社交性的青少年普遍拥有高情商,高心理特权水平,不显著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显著的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4)减少视屏时间能有效的帮助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减少特权思维,建立更显著的外向性以及开放性人格特征,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5)减少神经质,强化严谨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虽然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社交能力水平,但这三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会受到视屏时间长短的影响。社交能力是人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是维持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期是包括社交能力在内众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把握住这个时期,协助青少年提高情商、建立善于交际的人格特征是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